武则天倒台全因他,狄仁杰指定接班人张柬之

人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很难,如果能做成大事更是难上加难,同时名垂青史,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张柬之这辈子最得意的不是写过什么诗词,也不是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是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女皇武则天。

张柬之,字孟将,唐代人。比起影视剧时常出现的同时代丞相狄仁杰,张柬之的名气和能力逊色不少,如果没有《神探狄仁杰》这部影视剧,很多人还不知道张柬之是谁。然而张柬之并不像电视中表现的那样,只是个附和点头应声奉承“狄公真乃神人也”可有可无的配角。

张柬之生于公元625年。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小官吏家庭,但绝非纨绔子弟。其勤奋好学,门门功课中上,在经史方面特别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更是滚瓜烂熟,被当时的国子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部长)令狐德棻所看重,推荐进入太学院,成为补太学生。

和晚辈同乡孟浩然不同,张柬之没有什么出彩的诗篇,但这不妨碍其依靠着补太学生这块金字招牌,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举考试,成为了唐朝公务员。在青城担任县丞,相当于负责文书仓管的副县长。

和大多数的公务员一样,张柬之在青城县丞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干就是几十年。如果没有奇迹的出现,很可能就在青城县蹲上一辈子。谁也没想到就在张柬之熬过了第六十个年头,即将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一只神奇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

公元689年,65岁的武则天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召开全国人才招聘大会。面对着人山人海的应聘者,武则天不禁豪气万丈,想起了当年李世民开创盛唐科举考试的场面。笑着对身边人说:“想当年太宗皇帝看见举人络绎而出,喜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也不过今日之盛。”她绝对没想到,在应聘的一千多人中不仅有英俊少年文士,又有像张柬之这样年逾花甲的老头。

张柬之是抱着试试运气的想法参加了这次考试,以他这个年龄还来报考,不难理解他对仕途还是抱有幻想的,毕竟干了几十年的基层工作得不到升职的机会,这种事确实够让人郁闷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偏大导致压力太大,还是其他原因,他考得并不理想,得了末等倒数。这不免让花白胡子已经一大把的张柬之有些伤心,感叹时运不济的同时,黯然落泪,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继续混上几年坐等退休。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历史上也就没了张柬之这号人物。或者是命运可怜这位老头,又或许是命运对武则天的嘲弄,事情突然峰回路转,张柬之接到了一个好消息。“补考!”

张柬之不禁老泪纵横,天呀,你真的开眼!

天没有开眼,而是武则天开眼了。她对这次考试结果并不满意,千人招聘大会竟然录取名额者不过数十人。难道自己掌权下的大武朝就不如自己那个窝囊丈夫掌权的李唐吗?于是又在落选卷中重新选拔试策,而这次张柬之竟然有如神助,一下从末等跳到甲等第一,创造了丑小鸭变天鹅的奇迹,从而让武则天录取重用,官职连升几级,授予监察御史之职。

就这样一只脚已经踏入棺材,64岁的县城老头在平平淡淡过了大半辈子后,出乎意料地一下子从基层直接跳进了中央厅级部门,而这一切,他都得感谢神奇的蝴蝶,感谢幸运女神武则天。

事实上,武则天和张柬之也确实很有缘分。

首先是年龄,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张柬之晚生一年;武则天死于705年,张柬之偏偏又是晚死一年,一加一减,两人竟然巧合的寿命相等。

如果武则天能够预测到她的未来,她是绝对不会给张柬之任何机会地。

张柬之是武则天提拔上来的,按常理他应该死心塌地的迎合武则天,成为她的最忠诚,最坚定的拥趸者。事无对错,一概举手拥护同意。但事实上,张柬之并没有这样,相反,他保持着大多数老头的共同品质,固执。在许多问题上他公然和武则天唱起了反调,三番两次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张柬之因此得罪了武则天,从而被赶出了京城,贬为合州刺史,再迁为蜀州刺史,后又迁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但缘妙不可言,一旦蝴蝶展开翅膀,谁也不能阻挡的。神奇的蝴蝶又拍了拍几下翅膀,张柬之的命运也再次得以转机,同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前往荆州的任上,张柬之偶然遇到一个重要人物,杨元琰。

杨元琰今河南灵宝人,姿仪丰伟,器局宏大,在官场很有名气,先后以卓越的工作成绩获得九次升迁,多次受到朝廷嘉奖。而性情相投的两人一见如故,泛舟于长江之中把酒言欢,借着酒劲,两人敞开胸怀,在舟中定下了密约,待当时机成熟之际,一同举事推翻武则天,恢复李家皇室天下。

其实放在现代,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按百姓的说法,只要能给口饭吃,不加赋税,不强征民夫的皇帝就是个好皇帝。那管你皇帝姓张还是姓王。但身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儒家夫子却坚持狭隘偏见的帝王传承思想坚决抵制武则天的统治。不仅张柬之如此,连大名鼎鼎,电视剧中的神探,狄仁杰也是这样想的。

狄仁杰是个聪明人,以他对武则天的了解,他明白武则天虽是当今皇帝,但也是女人,是女人就注定就离不开亲情两字,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江山社稷大义上评判指责武则天的不是,而是以血缘亲情为突破口劝说武则天回心转意。

在立谁为储君的问题上,狄仁杰委婉从容说道:“姑妈与侄子,母亲与儿子谁更情?如果立儿子为皇储,则百年之后遗像还能挂在太庙享受世代供养,但若是立侄子为皇储,谁听说过太庙还有供奉姑姑的做法呢?”

这话说得很绝,但也很清楚明白。以至于让聪明的武则天也无话反驳。只有板着脸说道:“这是我的家事,你不要多说。”但犀利直白的分析也让武则天对立储问题也有了新的想法,为了自身的将来,她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接班人选。而在之后几年里,狄仁杰利用武周皇朝内部政治派系的矛盾和斗争,联合其他大臣不断游说武则天,最终让武则天做出了立子不立侄的决定。断了念头的武承嗣为此忧郁而终,死于公元698年,死在了姑姑武则天的前面。

武承嗣死了,但武家并不此一个后人,还有一个厉害角色,武三思。作为武则天的侄子,他同样也有一个很傻很天真的想法,做皇帝。谁让他有个做皇帝的姑姑,而正统的李家却没一个做皇帝的材料呢?天下自然是能者居之,李家不行,那就我武家吃点亏,来当这个皇帝吧!

此时的狄仁杰已经是日暮黄昏,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没几天活头的他已经没时间,也没精力再去处理武三思。或许是多年断案的经验,他认定比自己还要大五岁的张柬之能比自己活得更久一些,同时也看中了张柬之的办事能力,狄仁杰决定把自己在有生之年没实现的愿望交付给张柬之来完成。

狄仁杰决定在张柬之的仕途道路上帮上一把,把他先弄回京城当个能够管事的大官。

有一天,武则天与狄仁杰商议,想找一位奇士出任将相。狄仁杰借机推荐了张柬之,“荆州刺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却有宰相之才堪用,他会尽节报效国家的。”

张柬之因此升官,调任为洛州司马。不过依然处于京师势力圈之外。而不久之后,武则天又问计于狄仁杰,求荐贤才。狄仁杰回说道:“臣先前已举荐张柬之,陛下尚未起用,怎么又要臣保荐他人?”武则天说:“朕已升了他的官了。”狄仁杰道:“臣保举他可为宰相之才,陛下仅升他为洛州司马,不能算作任用。”于是张柬之再次升官,回到京城,成为秋官(刑部)侍郎,踏入了核心权利圈。

狄公,谢谢了!

张柬之升官了,但狄仁杰却熬不住了,公元700年带着未了结的遗憾去世,享年70岁。虽没能看到自己期望的结局,但他却留下了张柬之这个重要棋子,为未来的复唐大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此,我们不得不采用那句名言对狄仁杰做出这样地评价,狄公真乃神人也!

“孟将是个人才,姚公,你怎么看?”

“狄公所言极是,我也是这样想的!”

就在狄仁杰死后,同期的另一位宰相,姚元崇也同样推荐了张柬之。

长安四年(704)九月,姚元崇赴灵武道安抚大使上任,临行前他被武则天召问,谁可代之出任宰相?姚元崇极力推荐张柬之,说:“秋官侍郎张柬之沉毅有谋,能断大事,其人已年迈,八十岁了,望陛下赶紧任用,否则会令天下人失望的。”

又是张柬之,几年能连被两位宰相所保举,自然让武则天动容。从而将其再次升职,任命为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没过多久,再次升迁为凤阁侍郎,从而成为当朝权倾一时的当朝重臣宰相,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复兴李唐这种大事依靠张柬之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他还必须拉拢其他同样抱有想法的大臣,建立起秘密的政变领导小组。

刚上任宰相不久,张柬之就推荐了结下江中密约的杨元琰为右羽林军将军(相当于皇家警卫一团团长),并郑重告诉他:“老弟还记得当年江中的预定吗?这个官职可不是白给你的。该是你为组织立功的时候了。”

官真不是白给的,有回报就必须要有投入,要么跳上张柬之这条大船为理想搏一把,要么就只有灭口这条死路。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柬之又分别拉拢说服了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这四人,委以军政要任,从军事上,政治上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政变五人组”,为复辟政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张柬之现在能做的只有等,等待着时机的成熟。

公元705年,就在张柬之掌权的第二年,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终于抵挡不住无情岁月的磨蚀,生病了。而这一病竟然再也没有好转的迹象,为了祈福延寿继续君临天下,她再次修改年号为神龙(之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已经改了几次),希望借助天运多活上几年。但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了她最后一次下达的诏令。

“趁你病要你命”,早已磨刀赫赫的张柬之兴奋了!他要的就是利用武则天卧病不起这个绝佳机会,完成致命的一击,推翻武则天。

当然,“彻底打倒反动伪帝武则天”这种极端大逆不道的造反口号,张柬之还是没有这个胆量喊的。他另辟蹊径,利用朝野对“两张”张易之,张昌宗惑乱后宫的不满,大肆散播关于两张兄弟谋反的传言。从而理所当然地以“诛二张”为旗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宫廷政变。

诛二张,复大唐!

“二张”何人?张易之,张昌宗是也。但这两人不过是武则天身边得宠的小白脸而已。除了唱歌、写诗这些文艺范之外,什么也不会。连张柬之自己也承认:“诛易之兄弟,两飞骑之力!”一两个披甲戴铠的武士就能轻而易举地捉拿他们,何劳这么兴师动众。

但对于张柬之来说,对于那些渴望符合李唐政权的人来说,这个理由也足够了。不管武则天杀不杀,都必须用“二张”的命来提醒武则天,反抗是什么样的严重结果。一个字,“死!”

这一年的正月二十二日一早,张柬之兵分几路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神龙政变”。

一路作为主攻,由他亲自带领,崔玄韦、杨元琰、薛思行协从。率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五百人直至玄武门。目的是攻入皇宫挟持女皇,逼迫其退位。

另一路前往迎接东宫太子李显,并在迎接后,前往玄武门回合,接收皇宫大权。

第三路是警戒部队。由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已带领,率南衙兵仗,以备不时之需。在中央机关所在地的皇城警戒,防止其他可能出现的兵变。

张柬之等赶至武则天养病的迎仙宫,立即果断地砍死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从而惊醒了正在休息的武则天,躺在病床上大声喝问:“谁人作乱?”

众人回说:“张氏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两贼,恐事泄,未及禀报陛下,兵临宫禁,死罪死罪!”话说的罪该万死,该做的事情却一点也不含糊,拥护着太子李显纷纷进入房间,展出了一副逼宫退位,咄咄逼人的架势。

武则天本已病怏怏的脸色变得更加惨白,但事已至此,识时务的她没有说出“为什么,你们想造反吗?”这类无用的蠢话,强忍着怒气说道:“原来是你!二人既诛,你可返回东宫去了。”

站在一旁的窝囊废李显还未说话,桓彦范已经毫不客气的上前说道:“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意。”

造反,这是公然的造反呀!

武则天哪怕是奄奄一息,在新皇还未继承大位之前,她依然是天命所归的皇帝。桓彦范这种公然顶撞冒犯的行为已经完全符合“大逆不道”罪行,属于灭九族的对象,但此时已无缚鸡之力的武则天哪有反抗的机会,除了躺下去不发一语,恨自己怎么没早发现这群白眼狼之外,没有了任何回天之力。

迫于强大的压力,武则天被迫同意退位,传位于皇太子李显。

正月廿九日,中宗李显在正式召开的庆功会上,提升此次宫廷政变中的有功之臣,张柬之升为夏官(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赐爵为郡公。二月,中宗复国号为唐。四月,张柬之拜中书令,执掌政事笔,成为事实上的首相。

而一代女皇武则天从此幽居于深宫,过着囚禁的生活,疾病和仇恨的双重折磨,让她未到年底就撒手西去,死后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和她的第二任丈夫李治合葬在乾陵,留下了一座无字碑,令无数后人凭吊感慨。

女皇死了,一切又归复到她登基之前的样子,在各个方面抹去女皇在位时的一切痕迹(服饰,制度,任命)之后,张柬之和其他“灭武兴唐”的功臣们踌躇满志,认为大功已成。李显必能复兴大唐,成就一代明君,开创万世基业,而他们也必将位极人臣,高枕无忧享受着世代荣华富贵。

然而,他们错了,而且还是大错特错。庆功宴刚过不久,忽如其来的形势变化便令他们欲哭无泪,抱恨终身。

首先是皇帝人选问题。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拥戴复辟的中宗李显,是被女皇定论为不可造就的庸才,因此才果断黜贬的。事实证明了武则天的判断是正确的,李显压根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

身为天下君王,他能够容忍武三思坐在龙床上,和自己的老婆玩游戏,自己则坐在一旁,一边嬉笑一边为他们点划筹码。

昏君,十足的昏君!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作为武家政权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怎么会放过破灭自己皇帝梦的张柬之吗?

有人向张柬之提出斩草除根,彻底铲除武家后人余孽,尤其是武三思。但行事果断,政治单纯的张柬之却以为此时的武三思已经如同秋天的蚂蚱,没几天的蹦头。杀一只会点头哈腰的应声虫有何意义?还不如留给新皇帝处置,从而予以拒绝。

没有武则天庇护的武三思此时成为朝廷上下人人得以嘲弄的小丑,他唯有低声下气,赔着笑脸夹紧尾巴生活在惶恐之中。武三思明白要想活下去,就得寻找新靠山。而很快,他也找了新靠山,韦后。

韦后,唐中宗李显的老婆。和她的懦弱窝囊丈夫不同,她对权利充满着极度的野心,梦想和当年的武则天一样权倾天下。在居心叵测的武三思的主动巴结下,自然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结为了亲家,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而之后你来我往,交往更是密切无比。

在上官婉儿的牵线下,韦后和武三思两人更是勾搭成奸,祸乱后宫。身为皇帝的李显却对此毫无觉察。在枕头风的作用,不但没要了武三思的性命,而且还重用升任为首席宰相,位于张柬之等人之上。常言的“自己被人卖了还替人点钱”,就是李显这种被人戴了绿帽子还给人升官的白痴。

武三思从此咸鱼翻身,解了性命之忧,还成为朝廷第一重丞,位居张柬之等人之上。

时至此时,张柬之等人方才如梦初醒,连叫不妙,但为时已晚。连连几番上书要求除去武三思,都被中宗置之不理,甚至还把此事告知了武三思。

张柬之彻底丧失了铲除武三思这个最大威胁的机会。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泪,而其他几个人也是捶胸顿足,追悔莫及。又是“抚床叹愤”。又是“弹指出血”。但痛的是自己的心,流的更是自己的血,与武三思毫发未伤。武三思不但活得很滋润,并且还开始了复仇行动。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给别人宽容就等于判处自己的死刑。

武三思没给张柬之任何翻盘的可能机会,他建议唐中宗李显,将“神龙政变”的五大首要功臣异姓封王。

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从名誉上给了这五人最高的奖励。但这看似人生的最高荣誉却并没有带来任何权力上的实际升迁,相反却是明升暗降,获得称号的同时也被剥落了朝廷的实际权力,一脚踢出了政治核心圈,逐放到外地担任闲职务。从此彻底变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就在外放五人外地担任刺史的同时,武三思在朝野中开展清洗活动,铲除了当初参与政变的朝中大臣,并诬蔑这“五王”参与了废除韦后的政变阴谋,说他们“虽云废后,实谋大逆,请族诛之”,虽经多人议论,五人得以免除死罪,但却被处以流刑,远逐异地蛮荒之地。

张柬之在被封王之后,已经发现情况不妙,干脆告病回到襄阳老家,做起了襄州刺史。在这为职不长的时间里,他开垦荒田,解决百姓民生;兴修水利,巩固襄阳城的堤防老龙堤;秉公执法,对于那些亲朋好友所犯下的罪行,也不予豁免减刑。一时间颇得百姓歌颂赞扬。但即使如此,他也同样没有逃脱武三思的毒手,因废后一事,而被贬为新州司马,忧愤死于路途之中,享年82岁。

张柬之被气死了,但相比其他一同封王的“神龙政变”同谋者,他死的还是幸福的。而其他四人在流放途中,先后惨死。

敬晖被处以剐刑,凌迟肉尽而死。袁恕已先被逼喝野葛藤毒汁,痛苦以手抓地,手指甲脱落而奄奄一息,最后被捶杀。桓彦范被缚在竹槎上,用竹签剔其肉,肉尽至骨,然后杖杀。唯有崔玄暐流放半路病死,算是随张柬之一道,留下了个全尸。

阴谋者必被阴谋所害,诛杀“五王”的武三思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一年之后,公元707年,没有死于神龙政变,更没有死于死于李显清算下的武三思,不经意中,稀里糊涂死在了血气方刚的太子李重俊刀下。

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同谋毒杀中宗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效法武则天临朝主政。但没过多久,就被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政变中杀死,其女儿和家族也一并被殊杀殆尽。

至此唐室天下政坛上的脂粉气终告结束,男人当政的历史车轮又走入正轨。

用那句老话总结这些宫廷政变家,出来混的总归是要还的。中国历史以来,谋划逼宫的就是犯了政治忌讳,即使一时被掌权者所重用,但早晚会被新任统治者猜疑记恨。你既然敢推翻上任皇帝,又怎么不可能推翻我呢?张柬之等人的悲惨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