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3种手枪:苏联的威力大,德国的能连发,日本的最垃圾

手枪是一种单兵便携式武器,主要用于50米内自卫或突然袭击敌人。

谈起手枪,各国人心中都有一款自认为最好的,比如美国人将M1911视为传奇;而中国人则把“盒子炮”视为英雄的象征;而射击游戏爱好者则更喜欢“沙漠之鹰”。

今天,笔者和大爱分享三种二战时的著名手枪,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手拿双枪的八路军英雄

托卡列夫手枪

苏联TT-33手枪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费约道尔.巴基雷必基.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图拉兵工厂所生产的一种半自动手枪。该型手枪于1930年为苏联采用,成为苏联的军用制式手枪,又称为托卡列夫手枪。

该枪结构紧凑,在二战时期的手枪中初速最高,威力大,在有效射程内几乎一枪就能撂倒一个。7.62毫米口径与波波莎冲锋枪相同,死在这种枪弹下的德日法西斯不知道有多少。

手拿托卡列夫的前苏联指挥员

20世纪前半叶,托卡列夫手枪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手枪之一。虽然,前苏联于1954年停产了该型武器,但是,它在华约各国、朝鲜、越南及非洲许多国家仍然在大量使用,在中国它的仿制型号称为54式手枪。即便在今天,托卡列夫手枪在孟加拉、朝鲜等国仍在使用。

毛瑟手枪

毛瑟手枪,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

德国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枪

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而在中国反侵略战争中,由于武器装备缺乏,能连发的“盒子炮”就成了广大指战员的最爱。八路军组建的手枪队、武工队无不以它作为主要武器,不论是化装奇袭、伏击,还是地道战、村落战等游击战法,“盒子炮”都发挥出了重大作用,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战果。

南部十四式手枪

该枪由日本南部大佐在德国鲁格P08手枪的基础上仿制而来。单听这个名字,可能在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提起它的绰号就无人不知了,它的绰号叫“王八盒子”!怎么样?是不是如雷贯耳?

该款手枪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它的优秀,反而是因为它的“垃圾。”有美国大兵曾这样评价它:“使用它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而八路军甚至贬损其“远一点儿,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可见其确实够垃圾的。

事实上,作为一款仿制枪,日本南部大佐可以说仿制的相当失败,它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卡壳频繁,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

因此,即使八路军没有枪没有炮,也不愿使用这垃圾货。这实在是二战最差手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