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做到了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公孙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原来是卫国人,当时公孙痤是魏国的宰相,曾不避亲疏,力荐他接替自己的宰相之位,认为他会使魏国更加强盛。但魏惠王不喜欢以法治国的人,公孙痤出于对魏惠王的忠心,便说:“既然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别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重用。否则魏国就要遭殃了。”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化名逃离了魏国,来到了秦国。

商鞅来到秦国以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商鞅对秦孝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国家要富强,必须要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将士;治国必须有赏有罚,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是朝廷有威信,才能是改革容易进行。”秦孝公听后,高兴地对商鞅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就由你全权负责吧!”

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夜以继日地伏案奋笔疾书,一部改革法令产生了。

商鞅设伏取得秦国百姓的信任以后,非常自信地在南门贴出了他的新法令,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令。新法令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鼓励耕织,减免徭役;废黜了贵族世袭的特权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难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变得淳朴了。社会安定,人们不担心强盗、盗贼的侵扰,所以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