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不是隶书的“母体”

久远以来,各种书法理论资料、学者、书法家都在强调——“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这种论调不知欺骗、误导了多少代人。

其实不然。如果你对商周以来,到汉朝书法发展加以研究,你就会发现小篆和隶书就像长江黄河,流的都是水,但走的不是一条路。隶书,早于小篆。发展轨迹见下图。

(一)隶书的营养来源于先秦的金文。《小克鼎》特殊的用笔造型,战国《青川木牍》《云梦秦简》即是隶书的萌芽。金文的用笔在隶书中尽显。汉隶的兴盛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二)影响小篆的产生,可以从春秋后期《吴王光鉴》《邾公釛钟》、战国《楚王盫章镈》《商鞅方升》《石鼓文》中找到答案。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碑》没有隶书所需要的因素。

(三)在汉字的历史发展中,隶书和小篆是同时共存的。

(刘德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