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五十名珍--明末张献忠之“遗珠”

西王赏功钱中国古代钱币之一。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有“西王赏功”大钱分金、银、铜三品以奖励有军功者存世极罕见。大小在46毫米,厚度2毫米,为大西国国主赏功之钱币(或者叫奖章)。相传有金,银,铜三品,皆世所罕见,泉界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为泉界大珍。

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有“西王赏功”大钱,分金、银、铜三品,以奖励有军功者,存世极罕见。清朝统治期间,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别说是西王赏功之物)定会被灭门九族,在西王称王的几年已是珍品,极少将领珍藏拥有,历经370多年的今天,尚未闻有人目睹西王赏功的真容。相传西王赏功做工精细,字体刚劲优美。目前所有拍卖行及市场上流出的都是仿品,做工及字体粗糙,大小和厚度更是无人知晓。

《明史》记载: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揭竿而起。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有两支农民起义军最为著名,一支是李自成领导的,于公元1644年改西安为西京,建国号大顺,自称大顺王,铸造“永昌通宝”铜钱;另一支是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643年攻克武昌,占据楚王宫,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大西”,铸造“大顺通宝”铜钱,并铸“西王赏功”金、银、铜纪念币,奖励有功将士。

西王赏功最早见于清代光绪末年的四川成都,至民国时期,已相继见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并被数位泉家所收藏。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西王赏功钱大多捐赠或出售给各级国有 博 物 馆 ,一 些泉谱著录有拓本。马定祥先生认为: “金钱发现二枚,一枚早年被镕,另一为蒋伯埙旧藏,金色淡黄,珍。”第 1 枚金钱,于清光绪末为四川成都张扫巴所得,却镕钱得金。罗伯昭先生详述此事:金质者,则闻而未见。据友人云: 光绪末,成都市上五洞桥一冷摊,悬一旧铁钱,大似折二,已累月矣。有张扫巴者,扪之而柔,知其非铁,以八十文买之,视其字,西王赏功也。持归,磨其轮,赫然赤金也,欣欣然,夸侪辈曰: 吾无意得一金钱。闻之,泉贾惊集其门,求观,则彼已镕之,得金二钱余重,泉贾顿足叹曰: 若不镕,值黄金二十倍! 张瞠目丧气,后悔者数月。

第 2 枚金钱,据学者考证,“传世另一枚金质西王赏功钱为泉家蒋伯埙先生所获。蒋氏于 1927 至 1932 年入川工作,任职于四川重庆邮政局,在此期间在成都获得此品金质 ‘西王赏功’钱。1937年抗战爆发,在杭城沦陷前夕,蒋氏随省邮政局撤至浙南丽水县邮局工作,离开杭州故居时,他把多年积集的金银币、古钱等埋藏于桃花弄故居地下,其后全部被盗失去,该枚金质 ‘西王赏功’钱可能也在这时失掉,从此杳无踪影。” 事实上,这枚金钱并未丢失,一直为蒋伯埙先生所藏。1961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博前身,以下简称 “历博”) 通过上海文管会,想收购这枚金钱,历经曲折,仍未如愿。1963 年,蒋伯埙先生将收藏的大部分古钱捐献、出售给上海博物馆 ( 以下简称 “上博”) ,其中的西王赏功金钱被上博收购,现藏该馆。

西王赏功”铜钱,新闻报道先后发现2枚。一枚为上海张叔驯收藏,后张远走异乡,下落不明。一枚为上海收藏家孙鼎先生收藏,后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跨越400余载后,终于近年在四川现世“西王赏功”金钱及银钱数品,其中金钱1枚,银钱数枚,经与上海博物馆馆藏“西王赏功”金钱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西王赏功”银钱比较,文字书写版式相同,铸造风格统一,关键标志点完全一致,可确认为“西王赏功”钱真品无疑,从而有幸使当世古钱收藏家们得以近距离一睹旷世珍泉“西王赏功”之真容。

西王赏功存世罕见,早年所知金、银皆为孤品,后又在眉山市有新的发现,珍罕程度已不如从前,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质、银质西王赏功各一,金质成交价格230万元,银质以55.2万元成交。目前金银铜三品仍然为珍品,根据出水情况,银质稍多,金和铜均罕。根据品相成交价维持在数十万元不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