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中的八贤王真的存在吗?事实让你瞠目结舌!

《穆桂英挂帅》中的八贤王真的存在吗?事实让你瞠目结舌!

一直以来,无论是《包公之五鼠闹东京》还是宋代的相关电视剧,总会出现一个手拿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字样的长剑的人物,就是传说中的八贤王赵德芳。他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事实上,他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并非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叫赵德芳的人,这么一位高高在上的王爷,先皇遗子,不过英年早逝,二十三岁就死了,死因蹊跷。

赵德芳其父是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其叔父是赵光义,宋太宗是也。赵德芳本是安逸闲散的一生,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据《宋史·宗室传》载,赵德芳生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可惜没记载他的生母是谁。他父亲即继位九年之后,他被任命为贵州防御使一职。叔父继位之后,封赏他做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此后,职位有过提升。此后一直仕途平平。在公元九百七十九年的时候,他的亲兄长被迫上位未遂,被叔父吓傻自杀。过了两年,他也病死。年仅二十三岁。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宋徽宗时改为秦王。他的死因蹊跷,由于他的哥哥是由于宋太宗恐吓而死,所以众多历史学家猜测,宋太宗为了排挤他,可能的确做了对他不利的事情。在短时间内,两年哥俩都死亡,引人生疑。

在《宋史·宗室传》中记载,赵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类似于如今的不治之症无医而亡。这么一位高高在上的王爷,先皇遗子,就这么不明不白死去。而且《宋史》上记载也相当精简,仿佛欲盖弥彰一般,甚至连在号称翔实的宋朝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只有"己酉,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三十一个字。请注意,《长编》用的是一个"卒"字,这是士大夫级别的人采用的字,这是皇帝和史官对先皇爱子的态度吗?而且长编上未写明卒的缘由,怕是不是病死的,而是被谋害致死啊!死因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是人们心里也都如明镜一般,皇宫素来冷血,即使是嫡亲父子尚可反目,何况是叔侄。

赵德芳的兄长死因也很详尽了。但凡是对自己手握黄泉的人有威胁的人都不会手软的赵光义啊!,赵光义前面除掉了赵德昭,后来又除掉了他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举凡对皇权有威胁的宗室,都死在了他的手下,怎么可能不斩草除根,把赵德芳也顺手掐掉呢?

春秋笔法,李焘决不会一无所知,他用"卒"来说明赵德芳的死,恰恰是要给后人留下一点思考和探究的余地,他不想让强权者控制的史书,把罪恶掩盖得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要说糊涂,应该是写《宋史》的那帮家伙,他们凭着臆断,给赵德芳之死一个冠冕堂皇的"薨"字。赵光义皇位的来源本就存疑,当时赵匡胤突然暴毙,皇位空悬。

赵光义凭什么越过自己的侄子直接登上了皇位,本来皇帝驾崩,皇后会直接找来自己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奈何当时的大太监直接找到了赵光义,给了赵光义可乘之机。无论怎么说,其兄长赵德照是被宋太宗吓死的,他欺辱小周后的事迹也都有史实查证,这个人品实在是难以撇清赵德芳的死和他没关。

赵德芳早早死去,而后在文学作品中,类似于《杨家将》当中保护忠臣良将的八贤王实乃后辈结合其实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诸如宋太祖的"烛影斧声之谜",加上百姓对宋太祖一脉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并因为赵光义一脉传到南宋高宗退位,其后禅位于赵德芳一脉的南宋孝宗,便更强化了"八贤王"赵德芳的形象。这么一位高高在上的王爷,先皇遗子。这才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立体的王爷形象,也使得对于屈辱投敌的宋朝也有了些好感,说到底都是人性在作祟。人性的恶要是膨胀到极致真的会对其他人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啊,希望赵光义泉下有知,能够悔改。这就是我今天看过杨家将之后的感慨,以上纯属个人言论,不代表本平台言论哝。希望大家吸取一些好的经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