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之下是尊严,屈膝换回来的官场远不如自家院子里的闲庭漫步

五斗米之下是尊严,屈膝换回来的官场生存,远不如自家院子里的闲庭漫步

菊,是花中君子,向来以不争世事而闻名。世人喜爱以花草托物言志,也爱以花草以表名节。而菊花的代表,则非陶渊明莫属了。陶潜爱菊,爱到骨子里。他的每首诗,每篇文章里,都是对菊花的喜爱,因为菊花代表不问世俗。

陶渊明也曾做过官,做着短时间的彭泽县令,尴尬的是,这个官职说不上大,也说不上小。比起祖上的高官显赫,陶潜自觉有辱家门。陶渊明的祖上有多显赫?曾祖父陶侃曾官居大将军,位进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兼任两州刺史。被当时的人仰望着,赞赏为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诚勤劳如孔明,何等风云人物。如此业绩,和陶渊明的彭泽县令比起来,属实有些尴尬。所以,陶渊明心高,官小则不做,督邮不过是导火索。然而督邮只是理由之一,还有个原因之一就是他妹妹突然离世,他只好辞职奔丧。但是无论如何,真正的原因是不想当官。

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心里开心的不得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父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心归心似箭,回到家中也是怡然自得。即使家中小路已经荒芜,即使所耕种的农田是"草盛豆苗稀",然而不妨他的田园生活,庭院里的松树尚还茁壮,菊花也开的正好,更何况窖中还有酒。

陶渊明不仅爱菊,还爱酒。爱酒爱到骨子里。在做彭泽县令的时候,他曾下令把自己仅有的三顷公田全部种上酿酒用的高粱,后来因为家人的强烈反对,他无奈之下才同意用五十亩改种粳稻。这般爱酒,爱的痴迷,虽然他只做了八十多天县令,还没等到高粱成熟。

其实陶渊明早就不想做官了,幼时家中显赫,他看了不少书,但大多都是与田园生活相关的书籍。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精髓便是与世无争,他心怀善念,喜爱丘山,田园,闲静的生活。直到八岁的时候父亲死去,十二岁的时候母亲也随之而去,也许陶渊明一生都是这么无忧无虑,与诗书相伴。官,他是不想做的,尽管他心高气傲,嫌官职太小。二十岁时被生活所迫,开始他的游官生涯,做了九年的官吏,二十九岁时做了州祭酒,不多久辞官归家,哪怕州里招他做主簿,他也不肯。又过几年,他做彭泽县令。如此频繁的辞官和复出,其实他是挣扎的。一边是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一边是渴望田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只是最后,他放弃了前者。

清晨,远方炊烟袅袅,一天的辛劳从鸡鸣狗吠之中开始。陶渊明喜爱和农民打交道,虽然是归隐,却不是避世。陶渊明不喜欢官场政治,却会和农夫们把酒言欢,只问农田的生长。如此才华横溢的人眼里只有收成,难免不会引起大家的猜测。但是时间一久,也都释然了。有一次,一个农夫提着一壶酒来看望他,陶渊明开心的衣服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就去迎接,但农夫诚恳的说,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他的,不该让来屈就得,反惹的陶渊明哭笑不得。

的确,陶渊明心高气傲,但是他不躲避社会,对政治,也不是全部都不关心的。他的诗,标注日期上绝不会用刘宋的年号,他的心里只有晋。尽管这个这个晋朝给他的官太小太小,尽管他深爱的国家不曾重用过他,他也在用着自己的方式来爱着晋朝,所以,作为一个隐士,能不忘初心,不失自己的名节,这样的他,在晋朝是难得的。当时晋朝文化里,知识分子自恃其才,都会通过假装归隐来让朝廷亲自请出山,以此来彰显自己有多么优秀,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当时留下的遗风。而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不屑于官场心机,这一生写过一百多首诗,有不少都是田园诗。

暧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舍不得这样的生活,所以,哪怕是好朋友檀道济拿着梁肉去看望他,劝他入仕,他也不同意,梁肉未收,一场见面不欢而散。既然不爱就不去做,任着自己的心情来,总比阮籍恸哭而返的好,比刘玲整日大醉好。在病态的魏晋南北朝时,风流人物算不得多,以美为主而男人女性化的社会里,人们喜爱清谈,一不小心就毁了国家。而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个田园诗人,能随心所欲而不妄性,属实难得。扛起锄头,在东篱采菊,无意中,抬头便是南山。南山是山,也是他心里的世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