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睿|品旧书 嚼滋味 话当年 ——京剧剧本《芦荡火种》《沙家浜》重读

品旧书 嚼滋味 话当年

——京剧剧本《芦荡火种》《沙家浜》重读

张文睿

一本书与读者相遇,多少也是一种缘分吧?

在我收藏的戏剧书籍中,有一册京剧剧本《芦荡火种》,还有一册京剧剧本《沙家浜》。

京剧《芦荡火种》,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64年6 月第1次印刷。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32开,52000字,114页,定价四角三分,印数10000册。扉页书名下写的是: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改编。括号:根据文牧编同名沪剧改编。

京剧《沙家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7年9月第1版。32开,43000字,112页,定价三角四分,印数24000册。扉页书名下写的是:北京京剧一团集体改编。扉页上还有一行字: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编。

这一版,还不是定稿文本。所谓定稿本,是指1970年5月,在《红旗》杂志发表的那一版,包括以后再正式出版发行的单行本、汇编本。

静下心来,前前后后地翻翻、瞧瞧,感觉这两本小册子,值得再读。

京剧《芦荡火种》,的前言,虽仅有1600字,亦可称是一份研究现代京剧的宝贵资料。

文中有这样一段:“京剧《芦荡火种》,是根据同名沪剧(上海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改编的。沪剧本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性格,安排了富于戏剧性的情节,为我们的改编,提供是丰厚的基础。京剧本如果有一点成绩,溯本追源,应该首先归功于沪剧团同志们的辛勤劳动。”

改编京剧《芦荡火种》,是1963年10月下旬开始的,到正式演出,大概用了4个多月时间。

剧本初稿、二稿的创作过程,汪曾祺先生有过详细的回忆:“我和肖甲、杨毓珉住颐和园龙王庙。天已经冷了,颐和园游人稀少,风景萧瑟。连来带去,一个星期,就把剧本改好了。实际写作,只有五天,初稿定名为《地下联络员》,因为这个剧名有点传奇性,可以‘叫座’。”(见1992年第6期《八小时以外》汪曾祺文《关于沙家浜》。)

经过突击性的排练、彩排,汪曾祺等人着手改第二稿:“参加执笔的是我和薛恩厚。大概是1964年的初春,住广渠门外的一个招待所。我记得那几天还下了大雪,我和老薛到广渠门的一个饭馆里吃过涮羊肉。前后也就十来天吧,剧本改出来了。二稿恢复了沪剧原名《芦荡火种》。(引文同上)

从沪剧到京剧的文本转换,汪先生等人是如何完成的呢?

在京剧剧本《芦荡火种》的前言中,有两段文字,细致地阐述了改编者的理念与创作章法。

头一段:“除了对人物、情节作了一些更动之外,主要是为了它能适合京剧的演出。”“比如结构组织,人物的上下场,唱和念的安排——唱和念的作用,彼此的关系:推移、起转、过渡、衔接。”“如何生活化又戏剧化,本色和当行,工整和参差,守格和破格,以及平仄抑扬……”

第二段:“在排演过程中,不断作了许多修改,密针线、去冗词、审轻重、度长短、颠倒裁剪、反复推敲,这差不多都是在排演场里进行。”

在具体文本操作上,汪先生还有两个观点,一是,唱词基本上都是叙述性的,不宜过多的写景抒情,而且要通俗。二是,唱词生活化、性格化,并且能突破原来的唱词格律。

譬如,写“人一走,茶就凉”时,汪先生写了两个版本,一个五言的,一个七言的。李慕良先生在设计唱腔时,选择了五言的,创作了一段五言流水板,走红至今。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等领导人观看了重新修改的京剧《芦荡火种》,毛泽东说:“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引文同上)

至此,《芦荡火种》定名为《沙家浜》。

两个版本,略有不同。场次、人物的戏份,作了些调整,唱腔有所增补。

细细地想一想,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剧作,达到如此的艺术水准,实属不易。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创作者写出了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些场次堪称经典,譬如,《智斗》;写出了若干颇有文采、又比较口语化的唱词,生活气息浓、有味道且朗朗上口。譬如:“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

在那个到处是“豪言壮语”,或极易“空对空抒情”的背景下,创作者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

补记:有关“样板戏”,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即,其功过得失。这里转述汪曾祺先生的两句话,供读者朋友参考。

头一句:“我对‘样板戏’总体上是否定的,特别是其创作思想——三突出和主题先行……”(引文同上)

第二句:“‘样板戏’试图解决现代生活与戏曲传统表演程式之间的矛盾,做了一些试验,并且取得了成绩,使京剧表现现代生活成为可能。”(引自1989年第3期《文艺研究》汪曾祺文《有关样板戏》。)

作者张文睿小资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从事编辑工作,主任编辑职称。编余笔耕不辍,以撰写文化类的评论作品为主。部分散文、随笔作品,刊载于京内外多家报刊。

著有散文集《南北东西茉莉花》、随笔集《二手论语》、评论集《不觉流水年长》、新闻作品集《再回首谁心依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