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用这种方式打爆了漠北强国!俄罗斯学去后夺取了22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从秦朝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敌。为了抵御他们,中原政权往往会建立长城,通过坚固的公事和便捷的通信手段——烽火台,随时打击迅捷如风的游牧骑兵。然而唯有唐朝,却从来没有为长城增添哪怕是一块砖瓦。唐朝的皇帝和将军们相信,进攻即是最好的防守,对付游牧民族,只用建立首尾相应的堡垒就够了!几百年后,当俄罗斯人学到了这个战术后,他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绝大部分游牧地区。不建长城,就建堡垒

唐朝初年,唐军对漠北民族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攻势。东突厥、薛延陀和铁勒,纷纷在大唐的陌刀面前俯首称臣。即使不用长城,唐朝也不用害怕这些漠北民族。

然而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北方形势却急转直下。由于武则天的无能,导致原本臣属于唐朝的北方突厥部落叛唐独立,建立了后突厥汗国。由于武则天忙于内斗,放松了对后突厥的镇压,导致周军(唐军)在与突厥人的作战中屡战屡败。整个北方,都沉沦于突厥人的铁蹄之中,人民生灵涂炭。

武则天归政李氏后,唐朝重新建立,然而突厥人仍凶焰依旧。为了抵御猖獗的突厥铁骑,唐中宗组织了一次朝会。这时,名将张仁愿站了出来,他向皇帝上书,强求占领漠南地区,建立三座首尾相应的受降城。

此计一出,举朝哗然。漠南的环境远远好过漠北,这里一直是突厥人的大本营。把堡垒建在漠南,就是把唐朝的军事力量插入突厥的腹地,直接将突厥人驱逐出漠南。

这个计划虽然绝妙,但是风险极大。太子少师唐休璟反对道:“两汉以来,朝廷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虏腹地筑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终只怕还是要被敌虏占据。”

唐休璟的疑虑不是没有道理。首先,突厥人不可能让唐朝随意在自己要害之处建城。唐军在建城时,突厥骑兵肯定不会让他们称心如意。其次,受降城远离唐朝边境,物资输送不便,如果后援被突厥骑兵断绝,这三座城池肯定会被敌人占去。然而,雄才大略的唐中宗却力排众议,采纳了张仁愿的建议,让他放手去干。三座堡垒,三把尖刀

天助大唐!在张仁愿准备修受降城时,后突厥主力居然远赴西域作战,一来一回至少要半年。利用这个机会,张仁愿带领唐军深入大漠,占领了突厥人祭天的圣地——拂云祠。其后,唐军以此地为中心,加班加点地建造三座受降城,三者之间相距四百里,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攻击体系。

要知道,唐朝建造这座城根本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是让它们成为插入突厥心脏的桥头堡。为了建造这三座城池,唐朝付出了很大代价,无数兵丁因苦寒和劳累死在了建筑工地上。

但是张仁愿用铁一般的手腕,日夜监督此项工作的完成,终于在六个月内同时建起了三座雄伟的堡垒,就像是三把尖刀刺向了突厥人要害。受降城建好后,唐军又建立了上千个小型防御公事,用来巩固主城。

就在城池建好后不久,突厥主力回到了漠南,当他们扎下帐篷,准备好好休息一下时,却赫然发现唐朝已经在他们的圣地建好了三座堡垒,每一座都那么牢不可破。

为了躲避唐军的兵锋,突厥人不得不放弃丰美的草场,退出漠南,逃亡荒凉的漠北。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边塞再也听不到突厥人野蛮的咆哮。

由于漠北环境实在恶劣,突厥人本来就脆弱的经济基础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三座受降城威胁,他们又不敢南下抢掠,这让他们的经济危机更加深重。

不久后,唐军以受降城为基础,对漠北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而后突厥也被唐军和盟友回纥联合绞杀。

回纥统治漠北后,唐朝仍利用受降城体系牢牢地控制漠南。有了突厥人前车在前,回纥人也不敢对唐朝随意造次,一直保持着和唐朝良好的关系。一直到唐朝灭亡,漠北地区一直非常安分。俄罗斯通过唐朝战术夺取了22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从唐朝的战例可以看出,对付游牧民族,建立长城,依靠地势消极防守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建立有进攻性质的堡垒,利用游牧民族攻城的劣势,步步为营,将游牧民族挤压到气候更恶劣的地方。这样,游牧民族很容易不攻自破。

唐朝灭亡后,俄罗斯人学到了这一战术,他们每占据一个地方,就会建造一座堡垒。在里面囤积所需的物资,并且进行屯田。随后,步步推进,建立庞大堡垒链,从而将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压制在很小的区域,最后再用大军加以征服。

通过这种战术,俄罗斯征服了西伯利亚和中亚,成为了占地22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