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历史 | 沈从文夫妇书信里的丹江口

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合影。资料图

十堰晚报讯 ( 记者 罗毅)1933年9月9月,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今北京)的中央公园举行婚礼,轰动一时。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张兆和是我国现代知名女作家,两人在中国文坛都是闻名遐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兆和和沈从文先后来到丹江口参加劳动,在半年多的时光里,两人通过书信和亲人们沟通。通过两人的书信,可以窥见丹江口当年的一些风土人情。

两人的爱恋曾轰动一时

沈从文是湖南人,生于1902年,他在中国文坛成名较早。1924年,沈从文便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相继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29年,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也就是在这里,他遇上了女学生张兆和。

张兆和是安徽人,出生于1910年。她父亲热心教育事业,把几个女儿都送进了学堂。1929年,沈从文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底下的学生,木讷的他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出尽洋相。而坐在底下的学生中,就有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胡适的办公室。当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然而这次见面却燃起了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且一发不可收拾,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

当年,张兆和的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并不看好沈从文,可他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张兆和的心。细读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可谓情意浓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句情话,令人印象深刻。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打动了张兆和。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成婚,轰动一时。

先后到丹江口参加劳动

婚后,两人的生活倒也平静,张兆和也于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生活迎来重大变化。他们先后下放到咸宁干校参加劳动。沈从文负责看菜园,但他仍钟情文学,念念不忘因故戛然中断的古代服饰史研究。

到了1971年7月,张兆和被安排到了丹江口“五七”干校。据张兆和在信中记载,这次她被派往丹江口很匆忙,7月1日干校开座谈会宣布消息,她3日就赶紧给沈从文洗床单、蚊帐,7日早上就离开咸宁前往丹江口。

张兆和在丹江口呆了一个多月后,沈从文也被派往丹江口。为此,张兆和特地从丹江口赶来帮助沈从文收拾行李。当日,4位年轻同志来帮忙给沈从文扎行李。张兆和特意做了四样菜,买了5瓶啤酒,煮了几十个盐茶蛋,一群人吃了个饱饭,踏上了去丹江口的路程。

在这其间,张兆和来丹江口后,沈从文还在咸宁参加了一次插秧。当年,湖北推广双季稻,7月中旬正是晚稻插秧时节,沈从文和别人一起插秧。有意思的是,在7月19日写给张兆和的家书中,沈从文没有诉说酷暑的艰辛,而是饶有兴趣地向张兆和描述乡下孩子引发出的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当前教育存在问题的担忧。

书信中的丹江口宁静美好

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丹江口的情景及风土人情,在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书信中多次提及。

到达丹江口后,张兆和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丹江口的住宅建在一个小小的谷地中,谷地东西向,东、北、南三面环山,西边有一条马路通进去,沿马路盖了不少房子,有五百多间,有楼房有平房,一律红砖红瓦。沈从文也在信中说:“住处自然比咸宁好,土地好,环境美。”由这些信件可知,沈从文张兆和夫妇流露出对在丹江口生活劳动的满意。

张兆和还在信中介绍,在丹江口使用自来水很方便,有专门洗东西的水槽,一溜排着6个水龙头。她说,丹江口是三线工业建设地区,耕地少,人们种红薯、玉米和芝麻。张兆和还记载了她登上丹江大坝的情景:登上328级木梯,站在大坝上,水电站就在我们脚下,大坝一边的溢洪道像大瀑布那样轰鸣,烟云弥漫,很壮观。另一边是绿水青山,翠绿的小岛、停泊在山脚下的数不尽的机帆船,美极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还记载了自创的丹江口美食。两人说,丹江口的食物口味都很淡,两人吃不习惯。所幸两人从咸宁过来时,带了半斤大蒜。而丹江口有罐装的鱼子卖,八毛钱一瓶,但鱼子没有油也没有盐,两人吃不了,就把大蒜捣碎加到鱼子里,再加些酱油和糖,成了好东西。两人早晚吃饭,都要尝一些。

总体来说,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书信中可知,两人认为丹江口的生活宁静美好,俨然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景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