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我们红安人的祖先到底是哪些人

在中国的大片土地上,如今都已很难找到彻底的原始居民。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乱(包括改朝换代,地方叛乱,外族入侵)、灾难、带来的地方人口锐减,以及加上土地人口压力,从而导致的地方人口的迁移。我们知道从伏羲,炎黄的迁徙开始到满清后期,这好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次的迁徙。有的迁徙,正史中有明确的记载,然而这点记载实在太少了,我们的官方史学家总偏爱记录上层生活,对民间记录颇少。所以,我们已经很难去弄清楚,到底中国有多少次移民,移民地路线,移民地安置,他们的文化,怎么生活。

对于红安这个明代才建县的小城来说,更是难从历史中找到记录。最近在了解学习故乡历史中,还是发现了一些踪迹,配合自己的猜测及想像,分享给大家。

能发现最早的红安人来源是来自于春秋时期古黄国被楚国所灭后,亡国的黄国人民南下迁徙到今鄂东一带,因怀念故国,他们不管走到哪都是以国为姓,导致鄂东一带现在有大量以黄字开头的地名,这一点还有质疑。但因避难到鄂东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红安及鄂东一带位于大别山区,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在还是地广人稀的春秋时期,不是特殊情况,迁徙到此居住不算一个好的选择。还有专家学者考证,在鄂东地区应该还存在一个古黄国。不论如何,红安还是和古黄国有密切关系。这片故土上很大可能曾经生活着黄国人。

时间来到东汉年间,巴人“南郡蛮”造反,朝廷遣兵镇压后,将参与造反的7000余巴人迁徙到江夏郡,并以大别山区之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五水流域为其主要安置地。这样,黄冈地域就产生了最早的五水蛮民。此后,巴人又陆续迁徙到五水流域。当时,大别山区五水流域地广人稀,大批巴人涌入后,落籍生根,生息繁衍,从西晋到南北朝,世居大别山区五水流域的五水蛮勃然兴起。朝廷鉴于五水蛮声势浩大,势力强盛,加强统治和管理,其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设置左郡左县招抚,二是采用武力残酷镇压,三是采用羁縻、怀柔政策拉拢。南北朝后期,五水蛮力量式微,逐渐开始被周边汉族同化。隋朝,这种同化现象已十分明显,到唐朝中期以后,五水蛮完全被同化,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已经消失。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今红安人大部分都是江西人的后代。明代江西填湖广已有大量的记载,而各家各族的家谱上也有印证。

这些在红安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有没有在我们身上留下一些痕迹呢?我们红安方言和大武汉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语言学家把鄂东方言单独划分了一个黄孝片,这应该是江西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印记。而我们红安方言中有很多词用只有音,没有字,大部分是多音词,连在一起作为词发音,有意义,单个拆开成字无意义。比如说“色头包”(膝盖)。据考是来源于古楚语或五水蛮俚语。各位红安老乡再次说“色头包”是不是立马有种在说古楚语的高大上的感觉呢。赶快去把楚辞翻出来,用红安土音来读几遍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