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背后——袁世凯不杀荣禄之谜

1898年由光绪帝与康有为主导的维新变法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不满,危机日益临近,但是光绪帝无兵无权,改革派一群书生,面对危局竟然无可应对。于是,谭嗣同去游说袁世凯兵变,拿下慈禧的心腹荣禄。袁世凯信誓旦旦的说:“屠荣禄如屠一狗尔”,转过身就向荣禄告密,慈禧太后大怒,立马软禁了光绪帝,抓捕了戊戌七君子。康有为、梁启超仓皇而逃,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为期103天维新变法就此而终。那么什么袁世凯不帮助

袁世凯的说法:维新派唆使他杀死慈禧太后,与袁世凯的道德信仰相悖

在戊戌政变数年后,袁世凯接受英国《泰晤士报》的采访,他坦诚之所以告密的原因,是因为维新派唆使他谋杀太后,他无法遵从。在袁世凯的日记中也写到谭嗣同说“去此老朽,在我而已,何须用公”已经准备动手杀掉慈禧太后。

荣禄不过是慈禧太后的一个走狗,没有了荣禄还有张三李四,杀掉荣禄并不能解除维新派的困境,反而会激起保守派的强烈反扑。要确保维新派的利益,其实首要的是杀掉慈禧,或者囚禁慈禧太后,慢慢掌握大权后,再让慈禧太后“病逝”,这在历代的皇权争斗中并不鲜见,事实上同治朝,与慈禧同治天下的慈安太后就死的不明白。

而杀掉慈禧太后与杀掉荣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慈禧太后是中国政权的实际执掌者,从君臣大义而言,是“君”,杀掉慈禧太后,与弑君无异,这个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而且弑君的人多半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从血缘关系上,慈禧太后是既是光绪的嫡亲姨母,也是他的堂伯母,从封建伦理来看慈禧太后是光绪的嫡亲母亲,光绪要杀掉慈禧,那就是弑母的人伦惨变,一个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熏陶的人要接受弑母这样的丑闻,抵触之大可想可知。所以这点从逻辑上说得通,当然,这是袁世凯的一面之词,不可全信。

从风险角度:袁世凯想谋求利益最大化

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力量和慈禧太后比起来简直是以卵击石,根据袁世凯的日记记载,当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深夜来访,劝说他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他“魂飞天外”,他问谭嗣同如何处置西太后,谭嗣同说他已雇佣好汉数十人“去此老朽,在我而已,何须用公”,袁世凯觉得这个“天子近臣”已经“类似疯狂”。

袁世凯统领新军7000人,是诸军之冠,但是早在戊戌变法政变之前,慈禧太后就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辖董福祥的甘军、宋庆的毅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数万人,拱卫京师,也就是说袁世凯只是其中一部,如果突然兵变,也许也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更大的可能是,遭受围攻,身死兵败,而且他也不是光绪帝的心腹,即使成功,自己的地位也远比不过康有为等维新派。但是如果自己按兵不动,他是荣禄的心腹,荣禄又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前程远大,不可限量,两者相比,自然是不难选择。但是坐看维新派被诛灭,自己的功劳何来,所以袁世凯立刻选择了告密。

从务实的角度:袁世凯断定维新变法不会成功

其实从所作所为来看,袁世凯也是一名思想进步的开明大臣,对康有为尊敬有加,还加入了强学会,不然谭嗣同也不会别人不找,单找袁世凯。

但是康有为的改革暴风疾雨、激进异常,引起了普遍的反感。甚至连心中支持改革的开明官员也不敢与之为伍。例如科举考试,梁启超说连通时务的地方大员张之洞也不敢轻易碰触,“恐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惧其合力以谤己而排挤己也”,康有为上来就“废八股改策论”,就好像有个人突然要改革中国高考制度,以前学的都不考了,现在就考量子力学和佛学,大家还不炸了天了,这样的改革谁也受不了,而这样的改革在康有为的改革中比比皆是,所以闹得民怨沸腾,改革派、保守派都远而避之。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袁世凯是不能支持光绪帝而诛杀荣禄的,所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一旦而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