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谈的那些人事和道理,为什么让人玄之又玄

《道德经》作为一部传世经典,为世人传颂数千年,今天仍然是炙手可热的智慧宝典。很多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一本探索宇宙奥妙的书,其实这是对老子做《道德经》本意的一种误读,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道德经》只是在谈人事,在谈治国的理念。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老子这个人的历史背景、来源和结局谈起。

老子是周朝末期一个小官员,职位是周天子图书馆的主任,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级别应该不低,毕竟是国家级的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集中了周朝所有的历史文字记录、档案、礼乐典籍。在这期间,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周宣王“烽火戏诸侯”,丧失了天子威信,管仲相齐诸侯称霸,各路诸侯混战,周朝“王师”衰败。也就是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王室的的“礼乐正宗”已经不能号令天下诸侯,十个时代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时代”。

这种局势让周朝廷的那些文官士人非常愤怒,这些都是主持礼乐的行政官员,礼乐治国的周朝,天子没有威信,他们还怎么混?于是,他们就大声呼吁,呼吁各路诸侯要遵守朝廷礼乐制度,要以天下为重。但是,病入膏肓的周朝,已经很难挽回诸侯的野心,混乱局势愈演愈烈。这让这些文官们非常绝望,不仅是对朝廷、对诸侯,更是对周朝礼乐制度的绝望。

老子那时候作为周朝的一个图书馆的官员,肯定也在这些人之列,他肯定也参与过大辩论和大思考。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因为他可以直接查阅历史典籍和资料。通过他对周朝800年由盛转衰的历史研究,他发现:周朝的礼乐制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导致当前混乱局势的根本原因,所以,放弃礼乐吧,不然,就算恢复了礼乐,未来还是要乱!其实,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根源。

老子把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和周大臣们进行了宣讲,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毕竟老子当时以学问著称的,他说的话还是应该很有分量。大家都觉得老子的话有道理,可是礼乐制度没用,当下的烂摊子怎么收拾呢?老子说:“由他们去吧,老夫管不了了,插手只会越弄越乱。”

于是,老子就骑着一头大青牛,一路向西而行,归隐去了!归隐之路,路过函谷关,函谷关的守关官员尹喜是老子的一个狂热粉丝,观天象紫气东来,知道老子要来,就早早的守候在那里。老子如期而至,尹喜跪拜在地,恳请老子留下著书,老子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后来看尹喜言辞诚恳,于是就留下数日,写出了《道德经》五千言。这五千个字,你仔细分析,会发现这本书的实际上就是分析“为什么周朝礼乐制度是导致当时混乱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放弃礼乐才是治国的办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片吊炸天的论文,或许题目应该是:诸侯纷争背景下治国制度研究。

老子走后,朝廷的那帮文官士人听了老子的礼乐无用论,也都死了心,纷纷自寻出路,周朝800年历史就这样结束。这些文官士人去哪了呢?他们去了各诸侯国,去了之后,又对治国方法进行反思,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就形成了后来的"诸子百家”。在这里面,还有一些“保守派”,他们还坚信周朝的礼乐制度本身是好的,只是要与时俱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搞礼乐平民化,普及礼乐教育,不能像以前只教育天子、诸侯、家臣、士人,这一派后来被称为“儒家”。这也是孔子门生3000,四处游说的原因,他在搞教育平民化,在宣扬礼乐制度。

后来老子的一派,被称为道家,大概是因为他写的《道德经》而不是《儒德经》,更因为道德经里讲到了太多的道。再后来,又出现了道教,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经典,老子也成了太上老君。所以,老子的道家就是诸子百家之首,因为老子学说,是导致诸子百家,或诸子分家的一个直接原因。其实,搁今天,老子就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写出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但是这篇论文给他十个诺贝尔文学奖都不多

/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