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啼、桓彦范等乘武则天(624年-705年)年老病危之际,率左右御林军发动了政变,诛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十一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并只留下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无字碑和高宗碑并列在一处,矗立于乾陵朱雀门外。西面是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歌颂了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高大雄浑地矗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米,宽1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的无量功德,表示自己功盖南山,其高功大德非文字所能表达,取《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之意,故立无字碑。事实也的确如此。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若从唐高宗死时算起,独自执政21年;自公元690年改唐为周至死,也长达15年之多。她在政治上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豪门世族,巩固了唐王朝;在经济上奖励农桑,兴修水利,整顿田制,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在用人上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破格用人;在军事上加强边防,缓和周边关系,重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诸如此类,确实表现出她非凡的政治才能,因此她承前启后,既发展了“贞观之治”,又为“开元盛世”提供了基础,其治世功绩的确是巨大的。

同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在她当政期间,她培养党羽,任用酷吏,违法滥刑,消除异己,擅立朝制,在恢复“安西四镇”后又相继丧失,经济发展处于唐初马鞍形的最低潮等,尤其是有人按封建正统论的观念来评价她,认为她改李唐为武周,愧对祖先,罪大恶极,故她自然难以立碑记过述罪。

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系其遗言,是留待后人来评价她的功过是非,即“己之功过,由后人评定”。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根本就没有遗言立无字碑,而是中宗李显认为母皇功名盖世,故立无字碑,以尽其孝,以树其威。

也有少数人认为,武则天虽然与唐高宗合葬,但事实上她确曾君临天下,改唐为周,树碑刻字,是称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权衡再三,还是立无字碑更为恰当。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是女的,在特别轻视妇女的传统社会中,又由于武则天的罪孽,根本就不值得立碑流传后代,她墓前的无字碑是后来的好事者加立的。

不过,无字碑现已名不符实,本来无字的碑上,自宋金以后被人刻遍了题记。在《金石萃编》中收乾陵无字碑上的题字13段,其中有金天会十三年(1135)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的题记,是用罕见的女真文字镌刻的,旁边并有汉字译文。从碑文得知,乾陵在金天会年间曾经过次大的修缮。然而大金皇弟是为何人,碑文不详。《郎君行记》碑文,是乾陵极为重要的题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至今仍可辨认。

武则天陵前的无字碑为后代出了难题,1000多年以来,人们众说纷纭,至今仍难断其故,此无字碑遂成诸多历史悬案之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