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62岁还默默无闻,一仗打下荣华富贵,也打下800年的和平

在唐朝初年,国力强盛,打得四夷臣服,活脱脱一个盛世景象。唐太宗李世民自不待说,他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不仅是大唐的皇帝,还是西域的共主。即使在李世民驾崩之后,强大的唐朝依然有着十足的惯性,唐高宗李治就在显庆五年派出大将苏定方灭掉了百济。

打百济,是为了解除高句丽对于藩属国新罗的威胁,当时唐朝还没有打算对高句丽动手,便留下刘仁愿镇守新罗城,而让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熊津是唐朝将百济划分的五个区域之一,地位重要,可是王文度赴任的路上就去世了,于是朝廷派出了一个叫做刘仁轨的小官出任。

刘仁轨的官小到什么程度呢?之前在唐朝的时候,他就只担任过县令、给事中这样的小官。后来在征讨百济这一战中,他负责海运,可是却被李义府陷害,差点被杀头,降为平民。只是因为仗打赢了,才获封了一个都护的小官。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历史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一个默默无闻、任人欺凌的小官,却完成了一项伟业,缔造了一场辉煌的战争。他凭借这场战争在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中国也因为这一仗打出了800年的和平。

他出发的时候,百济国内发生叛乱,他们围攻了刘仁愿的府邸。此时,百济迎回了在倭国的故王子扶余丰,并立为国王,而倭国也希望利用半岛形势紧张的机会浑水摸鱼,便派遣阿昙比罗夫带兵护送扶余丰回国。两国实际上合并一处,共同对抗大唐。顺便说一句,倭国就是现在的日本,此处不是故意侮辱,而是当时他们的国号就是如此。

刘仁轨带着王文度的部队,在白江口水域与倭国人发生了一场史诗般的战斗。论人数,唐军只有4万人,而倭国却有20万之众;论船只数量,刘仁轨只有170艘船只,而倭国却有一千多艘。但是,唐军的优势在于船只又高又大,而且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投石器、火箭等等武器。

两军在第一次交锋时,倭国战船仗着数量多,一齐向唐军袭来。然而,唐军战船久久不动,进入射程之后,刘仁轨一声令下,唐军战船上火箭齐发,顿时倭国小船便有几百艘着火。倭国战船没有见过如此阵仗,夺路而逃,而唐军摆出有限度追击,并没有斩尽杀绝。

在第二次交锋时,倭国战船还是想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又采取了各种防火措施,希望能突进唐军战船的腹地,取得优势。刘仁轨将计就计,将战船排成品字形,等到倭国战船进入腹地后,再收拢口袋。倭国人突然发现,唐军的战船高大雄伟,如同铜墙铁壁一般死死围困住他们,不由心慌。

然而刘仁轨则命令士兵居高临下对倭国战船射箭,顿时倭国军心大乱,他们在狭小地区相互碰撞,死伤无数。

此后,倭国又强打精神接了几仗,可是都被打败。《新唐书》中轻描淡写地记载:

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

白江口的胜利,使得唐军封锁了半岛的海域,随着陆战的胜利,倭国迅速撤退,再也不敢增援。百济的王子投降,百济国正式覆灭。对于这一战,连日本自己的史书也记载损失惨重。这是中国和日第一次以实体国家形式发生的战争,此后日本认识到中国的强大,800年未敢交锋。这场和平一直持续到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万历皇帝征讨为止。

对于刘仁轨而言,更是以此战成为大唐天空中闪耀的将星。刘仁愿与他名字相近,其实并无亲属关系,但刘仁愿回到长安后,毫不贪功,将百济战事的功劳全部归为刘仁轨的正确指挥上。刘仁轨虽然六十多了,此后官运亨通,深受唐高宗的信赖,生前拜为宰相,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可谓极尽荣华富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