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人文】长乐“苏公之泽”题碑初探

前些年隆冬时节,长乐政协文史组三位同仁下乡古迹调查,在古槐镇感恩村路旁发现高约18.3米、宽70公分的汉隶体“苏公之泽”题刻碑,它的发现佐证了感恩村的村名历史渊源。

感恩村原名“梅村”“坦村”“惨村”,从美丽“梅村”衍发至“坦村”,是姓氏繁衍兴旺见证。溯源历史,相传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官吏贪墨,防汛松懈,海堤失修。有一年中秋后三日,海潮深夜突入,高20余丈,淹没滨海田园与村庄。是岁大饥,哀鸿遍野。而“坦村”更是惨痛难言,因此被呼为“惨村”。惨村今名“感恩”,究竟“感”谁之“恩”众说纷纭。而“苏公之泽”一碑,可证“感恩”村名历史渊源。

《长乐县志》

据《长乐县志》灾情附载称:两宋以来,长乐南乡海潮风沙为害甚烈,因此在三溪柏山之下、感恩一带的大片阡陌纵横之地,常遭自然灾害,田园荒芜,百姓深受其害。

三溪柏山上,有两块重叠的巨岩,上面一块刻有“钓鳌”两大字,因无款识,年代无考。鳌乃海中巨鳖,相传能鼓浪扬波。过去海啸为患,人们多认为是巨鳖作怪,于是石泐“钓鳌”以冀掣服。另一块上则是苏舜元的摩崖石刻。

北宋熙宁年间,时任福建观察使(系福建省最高长官)苏舜元,先后几次巡视长乐视察灾情,并在三溪柏山之巅,挥毫书篆书,刻“庆历丁亥秋,飓风起,余陟是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其右侧又有一石,楣刻“游惨村山”,下面五律诗二首,分别由张徽、蒋之奇。

“苏公之泽”题名碑

“苏公之泽”题名碑,见证了北宋以来,感恩村遭受海潮风沙淹没,整个村庄陷于哀鸿遍野,悲惨局面,成为长乐历史上罕见的“惨村”,这种悲惨场面牵动了时任福建省观察使苏舜元,他亲临长乐登山观海,巡视灾情,安抚百姓,从治水挖湖,疏通水系,恢复生产,使惨村改变面貌,百姓安居乐业,走向繁荣富裕生活。村中百姓为不忘这位“苏公”惠及百姓之公德,把惨村改名为“感恩”,以铭记这位苏公,故立碑村中,永远记住“苏公之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