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逝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下场到底如何?

现在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中国历史上寒门贵子的现象一直不少,“最贵的”做到了一国之君,他就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生在穷得不能再穷的社会底层人家,在家乡又是旱灾又是蝗灾的那一年,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被饿死,后来到皇觉寺当和尚,再后来开始讨饭。他人生的前半段几乎都是黑暗的底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那段黑暗孤独的日子里,逐渐成长起来,先是跟着郭子兴,后来自己开始不断拉拢吸引人才,给自己找了非常得力的左膀右臂。

这一点非常像汉高祖刘邦。刘邦曾经问韩信“老韩啊,你看我要是带兵的话能带多少人啊?”韩信微微一笑报出一个数字: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又微微一笑“要比主上多一点啦”。刘邦说那你小子,为什么要跟着我呢。韩信说那是因为我们当将领能带兵,可是主上您能带领我们这些将领啊。

朱元璋也是如此,他的武将有徐达、常遇春、蓝玉、冯国用、冯胜等,文臣又有刘基、李善长等。这些人死心塌地地,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一个底层的乞丐能做到这么快的成长,除了勤奋可能还有就是天赋吧,朱元璋有善于识人用人的天赋。

这真是不得了的技能,人不怕没有才能,怕的是无人赏识,那种孤独也让人难捱。一旦有人赏识可不得为他出生入死嘛。可见朱元璋也十分懂得深入人心啊。

这还体现在他对于形势的准确估计上,他在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后,于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北伐收复中原。

他在《谕中原檄》中说“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他虽然已经完全拥有江南之地,但他看到了元末时期人民,对于压迫想要获得自由的愿望有多大,这篇檄文无疑说出了当时民众的心声。

后来五百多年后的孙中山,借用他的话说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言壮语。这样的事情在后来他建国后还有不少传说。

《明史》中说他以前在凤阳受苦挨饿的时候,曾得到一个当地人叫刘继祖的人接济。后来成为皇帝之后特意封赏这个人。

民间传说中当时朱元璋,像一个叫刘德的地主借地下葬父母,这个地主拒绝了,之后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也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告诉这个地主“你又不知道我会当皇帝”,接着还封赏了他。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做人做事所站的高度的确是高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