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成功背后的艰辛

于志学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中国美协理事,一级美术师。于志学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

于志学作品

于志学——成功光环背后的艰辛

卢平

于志学,中国画坛的传奇人物。没有受过高等美术教育,却创造了冰雪山水画;属于草根出身,却开创了中国冷文化冰雪美学的先河;没有当过美院教授,却能开宗立派,创建冰雪画派后人辈出;不是建筑师和企业家却建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黄山于志学艺术园。他创造的奇迹,前无古人,难有后者。很多人看到他今日的成功和名满天下,佩服和羡慕,却鲜有人知道他成功背后付出的代价和那些辛酸苦辣,有时甚至可能牺牲掉性命。

于志学作品

1960年于志学被黑龙江画报社录取后,他便立志要“寻找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的大门”。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经奋斗了两、三年。由于他没有迈过高等美术教育的门槛,他总是比同事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别人喝茶、抽烟,他在忙于工作;别人聊天,看报,他在突击大学美术课程。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有时就干脆睡在办公室,几天不回家,把办公桌当床,把书本当枕头。在家里他也是天天画到深更半夜,实在困极了等不到看画干后的效果,就把画笔一扔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爬起来一看,画面不理想,需要马上修改,刚改上两笔,上班时间到了,还要赶通勤车,于是顾不上洗脸吃饭就往门外跑。忘了洗脸不说,头发也是多少天顾不上洗,粘成一团一团的。一次单位一位女编辑走进他们屋,一进门就嚷嚷,说这屋里有一种馊怪味。大家找了半天,才发现是从于志学的头发上传出的,被他的同事强按着去理发馆洗了头,结果洗出一大盆黄浊色脏兮兮的水,连他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还不相信这竟是他的洗头水。那时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一定要用事实证明,没上大学的人并不一定比上大学的差,也可以有理想有远大志向。于志学就这样长年累月勤勤恳恳地工作,还创造了他们五人编辑部一年编辑二十部书的定量,他一人就独立完成了十五部的记录。由于他工作的出色表现,被选为黑龙江省劳模,而且几次整顿出版界的编辑队伍,虽然他学历低都因为他过人的工作被编辑部强行留用没有被调整掉。

于志学作品

在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普遍不够吃。于志学只好吃些豆饼,榆树叶充饥。可他那时想尽快找到打开北国风光大门的钥匙,常常饿着肚子还在拼命。他的眼窝凹陷,头发很长,人瘦得不成样子。一天晚上,他画画时又饿昏倒了,醒后感到双眼剧烈疼痛。医生让他马上住院治疗,再三嘱咐不让他看书,说再继续用眼就有失明的危险。可他不看书在医院躺不住,他怕他这两年对雪景画的研究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急于总结教训,好为后人继续研究留下一点有用的经验。于是,他忍痛坚持开始写题为《没有看到成功的探索》的创作笔记,写了五万多字。当时很多朋友和家人劝他,不要再继续这样硬撑了,再这样下去不仅是眼睛的问题就是性命也难保。于志学不动摇,他说我还没有研究出个眉目,即使不成功,留下如何争取成功的思考也是有益的,怎么能半途而废。”

于志学作品

那时于志学主要在前人的“留白法”基础上进行雪景画研究。一次,他按照体验生活的感受,画了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平缓起伏的半山坡,北风把起伏的山岗上的积雪吹成美丽的曲线,一轮淡淡的西沉落日悬挂在朦胧的天际,一辆牛车慢悠悠地从山岗上爬起来。本来是一幅充满优美田园诗意的雪景画境,但是他用传统的方法画完时,画面既没有漫长起伏的山岗,也没有美丽的曲线,北国诗一般意境在画面没有展现,令人失望。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表现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北国风光的这把钥匙必须自己去锻造,在传统绘画中是找不到的。

于志学作品

艺术成就

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

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等冰雪美学的核心思想;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

于志学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