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山走向全国道教神坛——谢宗信道长修到真人演绎

文 | 黎世炎 潘安兴

从木兰山走向全国道教神坛——谢宗信道长修到真人演绎

在木兰山,无人不知谢大真人。一个孤儿,凤凰浴火涅槃成为宗教界的领袖,富有传奇的一生,给人们太多的启迪。

谢大真人,1914~2005,俗名谢宗信,字仁铭,号果园子,黄陂前川谢家畈人,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会长,名符其实的名人。

一、苦难童年

苦难是人生的修炼,中外名人的炼狱课堂,他也不例外。

人生的三大不幸,莫过于幼年丧父,只有七岁的他,家中的顶梁柱——父亲——突然撒手人寰,母亲呼天抢地,抹干眼泪,带着他来到汉口,投靠大姨家中。

为生计所迫,经人介绍,他到“大有恒”布店当了学徒,也就是童工。寄人篱下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何况是弱势阶层。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这期间,他不知受了多少苦,起五更,睡半夜,挑水劈柴,一摸带十杂,见事做事,还要挨骂受气。打掉牙齿和泪吞,只有委曲求全,个中滋味,非常人所能理解。

想改变自己命运,他偷偷剽学文化。后来上柜记账,打算盘,临时顶替,代人理事,俨然成了业务骨干。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相依为命的老娘病故,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紧接着老板的侄儿顶替了他,下岗了,无依无靠,雪上加霜,该怎么办?路在何方?

二、出家悟道

为什么不到木兰山出家悟道呢?要活命,不乏是条路。主意打定,打点行装,买了一些书本纸张笔墨纸砚,准备了几个大饼充饥。

走出岱家山,渡过府河,抄小路直到黄陂县城。这里无亲无友,但距谢家畈不远。心想也应回去看一下,正在寻找落脚之地,辗转一个念头,回乡无法交待,只有日后再说吧!

脚步径直北行。中午到达研子小镇,在路边湾里讨了一碗水,和着半个大饼裹入腹中,算是混了一餐。

溯滠水而上,很快到了黄陂北部重镇长轩岭。这段河流,因有木兰仙山而冠之仙河。摆渡东岸,穿过会仙桥,两步三步到了李家港,一条小路,直到张家冲。这是当年朝山的必经之路。

行至此处,见有几个老者席地聊天,急忙作揖打躬,请教哪里是出家修行的最佳圣地。老者答道:要想清静无为,修行正果,那就到祈嗣顶。

听了几位老者的话,疾步流星向山顶奔去。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到川心灵官殿,稍憩片刻,越过垸林,口中念念有词,祈佛保佑。转上佛家大丛林,上古龙泉寺,进寺参拜后,顺小路到九碑石,又上灯台,攀石阶到了双宝树,旁边的磨针涧乃坤道修行道场。

好汉坡登天的480步,一口气窜上去,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好在年轻。

转弯到了朝圣门,一条直通祈嗣顶的山路,便到剑劈石,顺着山石阶,可见道观牌坊。

到了祈嗣顶,天色将晚。碰到守门道人,说明来意,让他等一会儿。道人禀告当家后,即安排晚餐、住宿,对他说,以后就称(守门道人)为大师兄,让其好好休息。一天劳顿,躺在床上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院内干干净净,吃完早饭后,由大师兄引进议事客厅,拜见主持。当家姓陈,名元清,清瘦短须,一身蓝色道装,神采几分森严,让人生畏。

见此情况,他急忙下跪参拜。李道长为缓和紧张氛围,慢慢言道:“初次相见,坐下来谈,不必拘束。”紧接着,问家里有什么人,为什么出家?他诚惶诚恐地坐着,小心翼翼地作了回答。

三、首场考试

主持感觉他很有慧根,好一个道教的承传者,但还要好好磨练。于是说道:“我们正在修‘两仪殿’,你来山上要吃苦,多修行。过些时诸位道长为你开光入道。今天,你和三师兄到山下河边扛木料,工地等着用。”

三师兄已带两位师兄等候,每人手拿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棍,也给他备了一根。

师兄见他迷惑不解,忙言道:“不要小看这个木棍,一可以防路边草丛的毒蛇,二可以在扛木头时,作换肩省力之用。”师兄的话,让他顿开茅塞。

一路上,师兄讲扛木头是件苦事,从未干过重活,慢慢来,不可逞能。

下山的路,正是昨天经过的地方。很快便到了河边,放着大堆木料,够四个人一背。

真会体贴人的师兄,挑了一根不太重的木头,放在他肩上,亲切问:“可以吗?”他点点头。“走吧!”师兄挥挥手。

上岸不远,前面有一石桥,即昨天路过的会仙桥,雕琢有精美图案,无心细看。再走不不远,只见残垣断壁的古刹。师兄讲道:“这原是一座大丛林,竹林寺。”

到了张家冲,上下湾,是木兰山下的大湾子。顺着小溪石板路走到湾子中间,有一栋宅院,师兄一边叫同来的几位把木头靠墙稍憩,一边推开房门喊:“幺叔,幺叔在家吗?”

只听屋内回应:“我在畈里就看见一行后生下来,我连忙烧水候着呢!”说着,提着一壶水进了堂层,招呼他们快喝水。

“谢谢幺叔,谢谢幺叔!”热气腾腾一碗茶递到面前,只见面生,便问:“你是才上山的吧?”他连忙回答:“是。”师兄解围说:“他家在山下不远谢家畈,父母早亡,可怜呀!”

图片由作者提供

幺叔接着说:“你师兄的父母也走得早,我是他唯一的亲人。你们同病相怜,以后要互相关照,像亲兄弟一样才好。”

“谢谢幺叔!我记住了。”

“赶快上路。”师兄发话。大家扛起木头,穿过玄岳殿,转向准提阁,过石桥小桥,登上四百八十级好汉坡,稍稍喘了一口气。

“谁第一个冲上去,谁就是好汉!”师兄喊道。前面两位师兄两步加三步飞快冲上去,而他换了几次肩,怎么也跟不上,越掉越远。好在三师兄在后面压轴,不断鼓劲,叮嘱步子要稳,莫慌。

已是汗流浃背,力不从心,好不容易登上好汉坡,而两位师兄却在川心灵官殿门前悠哉悠哉。

他这才体会,劳动锻炼,修行第一课,要慢慢磨。大家都夸他不简单,实际上是修行入门第一考。

穿过塔林,即过九碑石,到了灯台石阶,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咬紧牙关,好不容易到了“朝圣门”。

他思虑着,对三位师兄说:“你们先走,莫等我。”师兄们说:“慢点走,我们回头来接你。”说着,扛着木头消失在他的视线之中。

喘一口气,提一下神,双脚艰难向上迈,扛着木头,到路边石阶时,肚子辘辘直叫,汗水往下淌,脚也不听使唤了。

忽然,听到三师兄呼喊:“谢师弟,把木头靠着石壁,坐下来歇个脚。”只见如猛虎下山,扛起木头,一个箭步窜上了山顶。莫非真的有武功?疑窦在心中打转。

双腿又酸,只打颤,步履蹒跚到了祈嗣顶,大家都在吃中饭。先到的两位师兄给他提了一壶水,端了饭菜摆在桌上。他摆了一下手,一口气喝了半壶水。

众人忙说:“慢点喝,别呛着了。”还有的说:“年纪还小,体格太单薄了,哪受过这种罪?”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他又累又饿,只顾低头吃饭,全没有留心说的么事。

四、名师引路

突然,一只有力的手拍在肩膀上。“唉哟”一声,回头一看,一位身材魁梧的道长,和蔼可亲地微笑道:“一天扛重活,双肩红肿,擦点獾子油。”说着抹上,立马一阵清凉,消肿不痛了。

三师兄介绍:“这是苏爷,是我们木兰山的‘活神仙’。”他急忙跪拜。苏爷双手扶起,让他休息半日,熟悉山上的环境。

下午,他随苏爷站在山巅空旷地。苏爷拈着胡须,向南一指,远眺滚滚长江,又指北面山头,金顶,玉皇阁,坐北朝南,七宫八观,尽收眼底。东北面是大别山脉,西面乃云梦泽,气象万千。“一览群山小”的祈嗣顶,是修道养心的风水宝地。

张家冲 图:静水微澜

苏爷娓娓道来,仿佛在讲故事,全面介绍木兰山。他向山头指去,金顶供奉着真武大帝的道场,又称圣殿,乃龙门正宗法地,中间是木兰殿,纪念唐木兰将军凯旋归里的场所。南天门以下是佛教庙宇。

苏爷特别叮嘱:“道中有佛,佛中有道,佛道一家,互相渗透,同在一山,和谐相处。”

来到几棵大松树下,苏爷席地而坐,聊到个人身世。

五、修行自觉

苏道长出家出身是一种自觉。老家河南南阳,家在城里开了一间杂货铺,上有兄长,下有小妹,老爹希望他读书成才,光宗耀祖。读完小学,参军吃饷。那时,当兵挨打是常事,好在读了点书,连长又是同乡,很关照,到连部当文书。

后来,团长了解情况,直接提升为少尉副官。还有意栽培,进了军事训练队,下去带兵,打了几次胜仗,长官晋级,看战乱不已,前途莫测,看破红尘,当部队进驻陕南一带,便出家入道,在终南山一住十年之久。

云游到湖北,落道木兰山承欢祠,是对木兰将军的崇敬。木兰传说很多,引人入胜,从此,与木兰山结下不解之缘。

苏道长领着他走到一块空地,指着整个祈嗣顶说:“这个山头约有10亩多地,但是无限风光在顶峰,山不高,却独峰屹立。上山石阶旁有八卦放生池,池内长生的乌龟数十个,有的戏水,有的晒太阳。这都是香客们求得百年以后超生。”

距放生池不远处,便是石雕吕洞宾卧像,长约4米,宽约2.5米。头戴瓦楞帽,身着道服,背倚宝剑,右手肘托枕头,左手扶座,面带微笑。

走到承欢祠门前,三个遒劲的颜体大字跃入眼帘——承欢祠。殿前有一楹联,苏道长让他念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师傅似乎在考核他的古文功底。

“不错!能认下来,把内容讲清楚,怕要熟读《道德经》,每天要抄写一次,胜读十次!”初次见面的师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道德经》,煌煌五千言。老子的哲学思想却洞照中华大地两千五百年。要想学通,搞懂,就要多学、多问,当作入道重要的必修课,等一会儿到我房里去清。”师傅这样说道。

走进山上第一殿堂,娘娘殿香气扑鼻,华盖满堂,两边抱柱楹联曰:慈航普渡,掌人间善恶,超渡万灵;圣母捧童,洒天上甘霖,救济众生。

供台上圣母身着道袍,神态慈祥,怀抱一童,脚踏鳌鱼。释文讲:山上双龙镇,有一千户长朱天禄,暮年上祈嗣顶求子,乃生木兰,修文习武,替父从军十二载,战功显赫,乃晋封将军。

他即念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苏爷听后说:“你还知道《木兰辞》?”他忙回答:“师爷,这墙上写得有啊!”师爷立即说:“这是山下明朝巡东巡抚张涛书写的,让后人学习难忘。”

图片由作者提供

跨进将军殿,中心梁悬挂“功悬日月”匾额,鎏金大字跃入眼帘。两柱上联曰:木兰爱国辅良爵,授功勋普天,善福满华庭;将军光辉照大地,绿青山耀堂,德祉润心田。

供桌上,高伫着木兰将军圣像,身着闪亮盔甲,托剑而坐,双目炯炯,眉宇间英气勃勃。将校分列左右,如群星拱月,更烘托木兰将军英武气概。

苏师傅带着他拱手朝拜毕,说:“一个女子在军中十二年,实属不易。她是我心中敬仰的英雄。你要记住——每年六月初六是木兰将军的诞辰。”他点头回应。

走过天井石阶,便是两仪殿,匾额高悬门前,两旁抱柱鎏金书写:反哺报恩唯尚德,守根在世每寻源。殿内供奉着木兰全家像。

他们进门即行朝拜。苏爷说:“中国人孝字当先,尽孝是美德。”他连忙说:“我昨天还梦见老娘呢!”“只要常记老人养育之恩,就是行孝,你说得好,还要深刻领会。”师傅说。

这时,到了吃夜饭的钟点,与苏爷在膳房用餐,边吃边聊。

晚上,承欢祠内外点上了油灯。按苏爷约定,来到后院一间单独厢房,上了几级台阶,屋内点着灯。他敲了一下门,屋内传出“进来吧”。推门进屋,里面点了三盏灯,苏爷在一大案上写字,已有数张飘逸着墨香。目光一扫,都是木兰山诗歌作品。

欣赏了一会儿,苏爷问:“会写字吗?”顺手把笔递给他,是在现场考试。接过笔,他恭恭敬敬写了“天下太平”四个字。“嗯,还不错,就是还不成章法,以后我教你。”

第二天,他又和几位师兄扛木头。忙乎了半月之久,总算如释重负。人晒黑了,身体却健壮了,上山下山已是小菜一碟。

每天的功课,早上诵《道德经》《真武经》,晚上抄写《道德经》。学经文提升道德修养,丰富文化内涵,更是做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修炼。

六、入门受戒

历时半年之久的磨炼,掌门知他会打算盘记账,先将缮修道观事交其管理。苏爷大雅扶轮,师兄们信任,这也是考验、鞭策他不能辜负大家。

除了诵经,每天打扫殿堂、种菜、浇水、帮助炊厨等活计,这些琐碎,如修行一样,在众人眼中,是否能符合受戒基本要求。经过这个流程,众人的公评,到了冬月初一,苏爷通知,后天开期受戒。

这几天,整个祈嗣顶上上下下,都忙着筹措受戒大典。师兄们做准备工作,风生水起。下山买香蜡、爆竹、纸品,宴客各种素斋食品,将殿堂内外打扫,布置一新……

掌门与苏爷亲自下帖,从金顶到下马石上古龙泉寺主持,拜请诸位当家在受戒之日,莅临承欢祠聚会。

在此,还为之订做了道袍,长短装各一套,发笄钗、头饰、鞋、衬帽等准备就绪。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连续两晚上,由苏爷躬亲训导,练习受戒参拜,还要答谢各庙掌门师爷,佛教各寺住持、长老一一参拜,礼仪规矩,讲经说法,法事活动。

大典热烈空前,连张家冲、陈家冲、尹家冲、徐家冲、汪家冲人也来争睹盛况。

受戒不久,凛冽朔风呼啸着,山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一夜之间,银装素裹,一尺多厚的白絮,顿将山川突然改变原来面目。道路全都覆盖,大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众道友说:“宗信师弟,你好福份,刚受戒不久,叩拜祖师爷,感动天神,下了一场瑞雪,真是好兆头。”

天上的雪又下了大半天,慢慢地停下来……见此情形,他忙拿出木铣,铲出一条下山的路。众道见状,纷纷拿锨、扫帚,投入热气腾腾的扫雪开路行列中,直到黄昏,清理出了祈嗣顶道观积雪,方便了出行。

主持叫伙房烧了一壶姜汤,让人饮用,以御风寒的侵扰。

自从受戒,拜苏宏道长为师,跟随学道规、道义,得到嫡传指点,同时学习书法,一个冬季抄写五千字的道德经,结字、架构、谋篇布局书写水平取得长足长进,道教理论修养达到一定境界。

七、读山活书

天回地转,又是春暖花开的人间三月。他由苏师傅带领,到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去参拜求法。每到一座道观庙宇,都受到热情接待。师傅如数家珍,对每座庙宇、建筑风貌、菩萨来历都一一作了详细讲述。

一个星期的山前山后、大道小路穿行,他对木兰山五十一庙庙宇、殿堂、亭台、桥梁以及奇石古树、民间传说都有了若干了解。可以说,初读了一本木兰山全书,图文并茂进入自己的脑海。

在木兰山游学,仿佛在大学各学院系游走,对各庙宇道观考察,可把苏师傅累得够受。那时,师傅虽已年届花甲,但脚力却让弟子跟不上趟。到研子木兰川梳店转时,下山的石阶路,自己喜爱的徒弟,风华正茂,却跟不上来。可见,师傅的腿功老当益壮。

到了金顶大殿最高之巅时,回头望去,南面正与祈嗣顶形成一条南北轴线。坐北朝南的天人合一、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特定理念,感悟天地神奇。

木兰山古建筑群,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这就是青石素瓦与山混为一体,非常和谐地采用了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大小石头相间叠压,干砌而成,内壁用泥填封,再用木板做隔墙,使得冬暖夏凉。

据说是仰韶时代,距今4000多年前,羌人移民在此手艺传播,运用了《营造法式》的“硬山式”为多,民间称之“两面出水”。金顶与大佛殿为“悬山式”,即大房顶,双檐翘起,带斗拱之建筑模式。

修成真人境界,达到“活神仙”,对各方面都有极深造诣,他的苏师傅也不例外。

沿途古建筑,一路讲来,透析入里。尤其是对道学、周易,堪與风水学,讲得深入浅出,让人一听,就明白其中的道理,悟透其中的精髓,让弟子感受到师傅的博大精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传帮带。

图片由作者提供

能遇上这样的师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够学一辈子。

师徒俩登上金顶最高处,师傅豪唱“努力到山巅,云归已暮天”的化境,品味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而灵”。

两人从后山与玉屏山之间穿出,一路绿树葱茏,百花灿烂,到处氤氲淑气,清香扑鼻。

师傅一路指着说:“这一带是红砂参、桔梗、南沙参、天麻、灵芝、金银花的产地,气候与土壤造就了这些特有物种……濒湖居士李时珍曾在木兰山留下了足迹,《本草纲目》曾有记载:‘山上灵芝、丹参诸药咸备,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他好奇地问:“师傅,您有药书吗?”“有一些,你有兴趣慢慢看。”他忙说:“谢谢师傅!”俩人边走边谈,从东边石阶小路,不觉回到道观。

光阴似箭,在祈嗣顶不觉修行三年之久。师傅的介绍,师兄们的交谈,道友们的交流,了解道教与佛教的历史基本情况,各庙宇儒释道造像,流派纷呈的渊源,经典文化承传,对宗教学习梳理,大有启发与帮助。

特别是木兰山道教发展与史料,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掌握。山上道教为“龙门派”,是支重要的道家流派,与武当、长春观同宗。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木兰圣像、玉皇、药王、关圣诸神。

道教戒律非常严格。戒律即托天神之位,用以约束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乘言戾兴的规定。建醀即早晚功课,天天必到,也是对修行的一种考验,更重要的是对经卷逐字逐句的领悟。

每月初一、十五为朔望、斋日,六月初六是木兰将军诞辰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八月初一开始亮子会,各种法会道场连续登场。

在苏师傅严格指导下,他抄写《道德经》60本,以颜体为主的书法,日臻精进。看到徒弟的进步,开心藏在心里,引导致远将来。

八、游学致远

一个念头萌生,云游天下名山,朝拜聆听高道高僧,丰富学涵德范,成就一代真人。经过深思熟虑,连想数晚,决定将自己的想法,向住持和师傅禀告,取得他们的允许方可出行。

下狠心面谈,把自己出游想法说了一遍。主持紧闭双眼,面无表情,听完后拉开眼帘,微笑着说:“你下山云游是好事,打算多长时间呢?”“我还未考虑好。”他答道。师傅深思后,用咨询的口气说:“出游朝山是三个月还是半年?”

他当时确实未想这么多,只是哭着说道:“到时再说。马上八月开山门了,等忙过庙会再说。”两师傅都笑着表示赞同,等忙过一阵子,再下山朝拜也不晚。

时间过得真快,农历八月亮子会朝山大戏落下帷幕,三三两两香客不时进香上庙,点缀着山中的肃穆与静谧。

三个春秋的轮回,对山上的节会了如指掌。这次,全山教徒却感意外。每双耳听到的锣鼓唢呐喊,鞭炮与诵经声交织一起,伴演木兰山大合唱。

为抢头香,各路朝山队伍从四面八方涌上木兰山,形成香客的海洋,连天波拥簇着各个庙宇,接待成了头号难题。主持、师傅、几位当家都累得吐饭,只有几个青年师兄们还勉强扛得住。

当然,有失就有得。在这次庙会中,第一是防火,第二是防香客殴斗,第三是怕晚上行路跌下山去。今年庙会总算清泰平安,托祖师爷和木兰将军的福。

一天,下起小雨。傍晚,师傅不期而至。自从经众人推选分管财经后勤,单人独住,任何人未经道长同意,不得擅自到此。师傅很谨守规矩,他接手重任后,从未擅闯,避免闲话,有事派小师弟通知,到其房间面谈。

今晚,久违的降临,必有要事商谈。坐下来以后,师傅说:“谨遵掌门传言:今秋庙会,汝安排妥帖,吃苦耐劳,不计艰难,黑夜下山抢时购买物品,深得众人赞许,掌门决定,不日即可下山,云游天下名观,增长知识,弘学道法。”

临行时,依序逐一向掌门、各位师傅、师兄师弟辞行。师傅叮咛说:“我已经给你开了下山告文,十块现洋是给你的,路上不时之需,切不可告诉他人,心中有数。”接过时即双腿跪下,连叩了三个响头:“谢师傅教养之恩,待若亲子。”

决定九月八日下山,先向掌门请示告别。掌门命大师兄准备好包袱给他,言道:“此去朝山路途遥远,切莫与人争斗,与人为善,遇庙宇道观,以求神灵保佑,自己要格外小心。一句话,清泰平安回山。”

依依不舍,师傅师兄师弟一行一直送到南泉宫,他即向大家拱手作揖致谢,众人齐声祝愿:一路平安。疾步向梳店奔去。不多时,到了双泉寺,进殿参佛上香,当家热忱接待,稍憩,即起身告辞,飞快抵达研子码头,乘木船路过家乡谢家畈。

船头眺望,依稀田畴房舍依旧,水牛在河边悠哉吃草,惟流水无语,自己孑然一身,四海飘零,面对熟悉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

木兰山 图:木兰山官方网站

据家谱记载,谢家在江西时还是望族。洪武二年由麻衣县筷子街落藉于此,繁衍后代。年年祭祖,一碗白米饭,插上三根筷子,以示寻根,我从何处来。

想起往事,船行下水,随波逐流,不觉到了黄陂县城的大码头——大南门。下船便直奔东山禅寺挂单借宿,入夜苦读功课。

天还未亮,便起床匆匆告别,顺着大路,快步流星直奔大汉口,正赶上去上海的大客轮——江顺号。

坐的是五等舱,即大船的最低层。穷人最多,小商贩最集中的地方。他赶紧靠近船尾,轮机震动声音很大,但人少,空地多。

刚刚落坐,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一位小男孩,在不远处席地而坐。这位大嫂黑瘦,穿着映丹斯林左祍上衣,给人朴实干净的印象。

“天明,莫瞎跑,快坐下。”一口黄孝腔喊着。谁知这小男孩见了他,立刻跪下叩头。当时谢道人不知所措,他娘连忙打圆场:“我的天明就是信佛信道。”谢道人忙扶起他。“善哉,善哉。快起来,快起来!”双手伸向小孩。

小男孩很听话,偎依在谢道人身边。问他几岁?家住哪里?他口齿伶俐,答曰:“姓程叫天明,家住孝感杨店港边程,到上海去找爹爹。”

“黄陂到孝感,县过县。你们家有八大湾姓程,你们家过一小港便是黄陂泡桐小镇对不对?”大嫂惊讶:“那我们是乡亲呀!”便攀谈起来。

“我们村赶集常到泡桐买东西。请问道长朗嘎,也是到上海去吗?”谢说:“我是去朝山的。”小天明立即响应:“师傅,带我去朝山怎么样?”“等你长大了先去朝木兰山吧!”谢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大家越说越亲,谢拿出烧饼与凉开水,大嫂将家乡带来的小菜,三人就这样简单凑合了一顿。天催着他们进入梦乡。

谢打坐紧闭双眼,小天明靠着他,大嫂紧毗铁板边逐渐入睡。船到九江,很多商贩下船,从码头上又涌来到上海的游客。天明总是问这问那,一夜半睡半醒。船行下水,不日到了上海广六铺大码头。

到上海,见到天明的爸程老大,是黄陂孝感一带扛活的人。还请谢吃饭,摆着鱼肉、鸭,一大桌菜,有的还叫不出名,真是亲不亲,故乡人。

第二天送谢到车站,小天明拉着他的手:“回家以后,一定上木兰山来看您,到那时,您收我为俗家弟子,好吗?”谢笑着点点头。

告别,大家深情频频挥手……

到上海,遍访大小庙宇道观,结识诸多高僧名道,中医获得更深入了解,卜星、占卦、看相等方面取得长足长进。

中国中医学是汪洋大海的浩瀚宝库,来此普陀山朝南海观音,在图书府抄录了中草治疗痨病、肺病、肾病、胃病等五脏偏方,为悬壶济世奠定了基础。

带着求学的欲望而来,赴台州天台访南宗祖庭桐柏宫寄寓,即挂丹。在此期间,谢向伍道长请教,将内拳功法融于医术之中,相当太极拳,最后成为龙门派武术大师。

九、登峰传奇

朝南海,六级以上台风不期而至。码头上说要封船,问当地人:哪里有寺庙?有人告诉他:距此五里地方,有欧阳洼村,村内有观音寺,住一老和尚,法号慧明。

于是,他赶到村边。只见四面小山环抱,村中有一口大塘,一股清泉流入塘中。村前有一牌坊,傍书欧阳氏者方可进村。

恰好碰到一位放牛老人,连忙打拱作揖,问观音庙在何处。老者打量一番,见是年轻道士,反问来此贵干?答曰:“到此避台风。”老者手一指,顺村小路百步之遥,有一小庙清晰可见。

直近庙门,感觉年久失修,一片冷清,佛像灰尘满面。推门进去,听到咳嗽声,见一老和尚臣在床上。见有人来,问:“贵客哪里来?”答日:“湖北木兰山。”说明来意,欲借宝刹一歇。

见房中零乱,迅速收拾干净。麻利煮了一罐稀粥,炒了一碗腌菜,送到老和尚手中,自己也简单混了一餐。

顿时,雷声大作。在旁殿,发现很多中药,还有铁槽铁碾等制药工具,十分惊奇。找到贝母、子乌、甘草、桔梗,准备配一齐。老和尚疑惑地问:“你也懂医药?”他忙说:“关羽面前耍大刀,见笑见笑。”

他让老和尚伸出左手,给他号脉,遂明脉象很弱,睡的时间太长,营养不好。舌胎很厚,肺部都有问题。到药库重新配方,熬好让老和尚服下。

道观与寺庙都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晚上,他坐在老和尚床前。老和尚对他说:“我自己的病自己知道,不是一两副药能治好的。你开的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止喘止咳好了一些,今晚可以睡个好觉!”

这一晚,没有听到老和尚咳嗽与哮喘,风声、雨声、雷声像交响乐,伴奏不停。

木兰山 图:木兰山官方网站

清早,挑水、煮饭、熬药、洗衣安排停当,送上热乎乎的粥,端上柜子里的红腐乳、咸菜,老僧觉得口味好,又多吃了一点,笑咪咪地躺在床上。

他自己坐在堂屋看道德经。突然有人敲门,他拉开栓,敞开左右两扇,走进三四位老者、几位中年妇女,迎头相撞,大家大惊:“怎么来了一位小道长呢?”

谢急忙解释:“贫道乃湖北木兰山娘娘殿入道者,朝南海观音,因台风封船,羁留于此挂单,无量天尊!”

慧明长者见状,连忙起身披衣迎接。当着众人的面介绍:“这位小道长很了不起,不仅会看病熬药、采药配方,还会推拿,是难得的人才。”

听后:“留下来,留下来。”众人异口同声。

当地欧阳春族表态:“你到我们这儿来,我们供给你生活,一切不让你操心。这里与世无争,了无兵燹,最宜修炼。”

他忙拱手致谢:“我是黄陂人,不能忘根啊!木兰山祈嗣顶是让我成长的道观,谢谢您们的好意。”

这时,雨越下越大。乡亲们送来米、面、油、盐、素菜,他忙与慧明长者作揖合掌致谢。

回到房中,料理长者服药,慧明法师请谢坐下,用浙江金华方言,讲起了他的出家经历:

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大伯在药店记账,把他带到药店当学徒,三年期满,认药、采药、制药全程都已熟悉,不会拿脉配方,具备行医常识。

后来云游黄山、九华山,在祈源寺出家,正式法号慧明,原姓名“夏启”反而被遗忘了。求学朝南海观音,到欧阳洼,在此生活30多年,独自一人守观音寺,黄卷青灯,终老林泉。

好在乡亲们初一、十五来寺朝香敬佛,送来日常生活用品,时常接济,才活到今天。

从此,天天都有老弱病残问诊,不是跌打损伤,就是颈椎推拿、风湿火罐,特别是妇科病,每天络绎不绝。

有些病一时拿不准,就请教师傅,指点迷津,疑难杂症临床经验日臻丰富,有师傅亲自掌舵,实习突飞猛进,学到很多书本难学到的实践知识。

人不留人天留人。一轮台风刚过,又一轮台风紧随。在这里羁留了一个多月,尽心侍候了一个多月,尽了一份道德修炼,免费医疗进修了这段黄金时刻。

十、财不迷心

金钱是人心的试金石。在金钱面前不动心,抱朴良心,才能修到真人境界,灵魂才能羽化升仙。

谢道人将要告辞时,慧明长者突然吐血不止。他知大限将届,将谢叫到跟前,拉着手说:“观音菩萨在召唤我。现在,我只能告诉你,我床下有一瓷缸,内装100多现洋,买副寿木,把我安葬了,剩余的将庙维修一下,算是我在这里修行之结晶。”

长者指着床头一口小木箱说:“我想了数晚,终信你很有道法与慧根。你照顾了我一个多月,我没有什么给你留下,就是这些妇科经典医书,其中还有我所开处方,拿去看看,或许对你有点帮助,使之得其所归,不然,被人遗弃,我将抱恨终身。”

接过这份宝贵遗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药典药方,特别是妇科不育秘笈,鲜为人知的临床配比处方,功能药效,详细记载,都为传世经典。

接过木箱,谢跪地连磕了三个响头,流着眼泪:“我拜您为师,你对我的教诲,终生难忘。佛道不分家,以善为念。”

师傅紧紧握着他的手,祝愿他道义光耀三界,道法自然,为民造福。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他流星快步跑到村中,请来族长、保长与众位乡亲,赶至寺中,准备为长者送行。

当众捧出瓷缸,说了实情,长者点头称是。族长接过瓷坛,倒出来给大家一看,众人惊讶。族长复将银元放入坛中,大声说:“这不是钱,是颗善良的心,修行者的舍利,这是慧明大师留给我们的纪念。”

转身握着谢道长的手,动情地说:“你在这里短短一个月,让人看到湖北人忠厚诚实,讲求信义,让看到木兰山修行者的境界胸襟,淡泊金钱的可贵精神,真人修行到了这个程度,已成神仙了。”

三天出殡,垒起高高的塚,上书“佛家大师慧明之塚”。安葬慧明大师后,谢向村中父老乡亲告别,站在村头小山丘上,何处不埋人,到处是青山,心中万千感慨。

风停了,日出了,踏上了朝南海观音的航程,潜心歧黄事业,专攻妇科治病,播种家庭希望,成为真正的送子娘娘,闪亮的金匾金牌,全国道教层学术实力人物,全国领军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悬壶济世

游学善举名声鹊起。应邀宁波镇海潘德讲学交流,道友云集,一时盛况空前。

半年后回到黄陂木兰山,主持、师傅、师兄、师弟们闻讯,欣喜若狂,纷纷下山,从准提阁敲锣打鼓,迎到祈嗣顶。

游学,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行善质量,在承欢祠坐诊,为贫困无钱者义务治疗,给家庭送去了福音,万千年轻妇女从这里找到尊严。治愈者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邻县外省,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承欢祠几乎成了全国著名妇科医院。

医术医德,口碑俱佳,擦亮了木兰山名片。很多求子成功者自愿捐款,带来了承欢祠修缮扩建,整葺焕然一新。

师兄师弟们推举,掌门与苏师傅闭关,内定谢道人主持法,他再三推却,恐德不配位,有孚众望。苏师傅出面劝说:不要违背众人好意。李理清道长羽化前遗嘱,擢升掌门。

木兰山 图:木兰山官方网站

接任后,如履薄冰,恐负众托,言行失范,有辱门庭,更是时时检点自己,不负掌门与师傅厚望,修到真人境界,是自己毕生追求。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木兰山诞生,谢道长积极为他们提供情报,提供资金支持,受到国民党通缉,无奈辞别祈嗣顶,化名到汉口国瑞庵行医。

人虽在汉口,道根却在木兰山。每逢庙会,托人代送香额,遣派信徒劳无功朝山各庙宇,捐功德钱,送粮油,奉献一份真心诚意。

1949年,国瑞庵重建,取名维康药店。全国解放后,积极参加新政府卫生事业,药店更名宗认诊所,担任医务主任。

他每周抽出专门义诊,解除妇女们的痛苦,在武汉三镇义诊,闻名遐迩。1952年,加入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医联合会。为方便患者,将诊所移至汉口利济路宝善堂。

宝善堂停业后,他回到了皮子街,以国瑞为联合诊所分所,担任分所所长。他满腔热忱投入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化运动,率先在木兰山成立道教初级社,在当时成为典型,产生很大影响。

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建设高潮,他都踊跃参与,扮演弄潮者与领先者的角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影响。

十二、耕耘在矿山

回山以后,又过了一个春节,山下开始闹春荒,山上佛道两家日子也不好过,由三餐变两餐,越来越难以为继。

晚上,祈嗣顶各掌门道长道徒聚焦客厅议事,商讨应对春荒。大家深思良久,有人提出是否向山下大户人家化缘救渡?众人说:“好事,但不长久哇!”

这时,谢守信站出来,慢慢说:“我们为何不到矿山开荒啊,光靠救济总不是事。”

“听说矿山的玉清观,是我们山上的分支,田地甚多,不能让他荒芜,何不去开发,种植农作物呢?”众人齐声赞许。

最后商量决定,由他和三师兄领头,率刚入道的三位师弟前去矿山,预期一年。

晚上,主持与师傅把五人叫到小客厅,介绍了矿山的基本情况:“据《黄陂县志》记载,矿山距黄陂县城80里。从木兰山走小路可达山顶玉清观。那里由董信本负责,读过私塾,懂医道,在这一带很有人脉。你们去一定要与之搞好关系,遇重大事情回山商量。”

交待完毕,师傅又单独嘱咐他:“你自己揭的榜,一定完成开荒丰收,给全山人做出榜样。”

第二天,五人四更出发,走小路,中午刚过,便顺利到达泡桐。在约定的路边小亭,董道友早在此等候。众人拱手行礼,每人吃了一碗面,即刻登山赶路,边走边介绍。

矿山海拔704.1米,方圆五十里。山上有九井十八塔,还有黑白二井,非常神奇。登数十步台阶,一座高十余丈的观音岩出现在眼前,石壁上还刻有弥勒佛像一尊,阴雕多角宝塔,一行即顶礼膜拜。

再登百步石阶,就到了玉清观。古石寨围绕着山头数里,蜿蜒起伏,雄赳着空中长垣。门前一片空地,给人留白美感,似乎是丛林广场。

道观青砖素瓦,两面出水,坐北朝南,古香神韵。观门前榜书楹联:清气盈洪宇;畅怀抒幽情。让人感觉天地之无穷。

早早等候的三位道友,见一行到来,连忙接过行李,安排住宿,打水洗漱,就餐。天黑了,大家围坐一起,相互介绍,谢道长心中有底。

玉清观中这位姓王的是山下王家稻场人,父母早亡,是干农活的好把式。在山上有八年之久,熟悉地情地貌。其他两位是山下知根知底的农民。

与董道友协商后告知大家,开荒三条标准:一是选田地要有水源,二是离驻地近,三是土地肥沃。确定分工,董当家、谢当家、忠明当家、王师弟一同寻找开荒最佳之地,其他人由信实带领砍柴。

干柴放在库房与饭堂之间,湿柴与茅草堆在寨子里,马上大雪封山。

几个人在山上转了几处,只有主峰下首一块,有泉水,土层较厚,又不板结,是入选范围。

进寨,几位师兄师弟已砍了十多担茅草,堆在观前,王连忙取过砍刀,找了十几根1.5米左右的杂木棍,用大锤打成梅花桩,将茅草码在上面,这样透风透气,不腐烂!

晚功课后,大家围坐一团。董当家说:“大家吃了苦,慢慢就好了,明天全部在此,连天砍柴,确保冬春炊火,早歇!”

图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天做完功课,吃过早饭,全部投入砍柴行列。谢宗信与董信本一起拾干柴。

两人边拾边聊。董信本讲叙自己身世,本河南人,因家变故,遂出家到木兰山,受差到玉清观守护,到此后收了三个徒弟:王至立、李至实、程至明,都是山下人。

三个徒弟,各有所长:至立不多言,干活是把好手;至实是袁李湾人,踏实肯干;至明是泡桐人,读过私塾,聪明,学什么都快。

一路拾柴,一路听他指着山石介绍:“这些如炭黑石,是未成熟的煤矿石的地质百万年叠压,才叫矿山。矿山到处有药,金银花、桔梗,还有玉竹,在水边阴处有天南星,是治蛇伤的特效药。”

上十天的砍柴,大家忙首了一阵,如倒立陀螺一样的垛子,星罗棋布在古寨中,成为一道风光,足够一年多炊用。

紧接着,大家分三支队伍跑山选地,先后又相中了十多块好地,种上包谷、小麦、红薯、土豆、黄豆、花生、南瓜、冬瓜、葫芦、白菜、萝卜等。

有些地种的包谷、红薯、土豆、芋头等还派人守夜,用打锣、放炮吓唬野猪,免得被哄着吃了。

最难熬的莫过于挑水润地抗旱,到三伏酷热,烈日一晒,地里水分挥发快,早晚大家分头挑水,肩上磨破了几层皮,肿痛难忍。晚上,本信道长拿着狗獾子熬的油,顿时肿痛消失,第二天早上创口就愈合了。

看着庄稼一天一个样,大家心里乐滋滋的。

到了秋天,小麦收了20麻袋,包谷装了50多袋,南瓜、冬瓜大小有200多个,红薯挖了10多天,上万斤,黄豆、芝麻打成油,寄存在泡桐榨坊,还有其他,不一一例举,几位当家、师兄师弟,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当家们合计一下,决定冬月初八将丰收运到木兰山祈嗣顶。大伙日夜脱粒装袋,派人到祈嗣顶报信祈福。

回木兰山之前,有一个插曲。晚上,谢道长与三师兄宗明商议收徒,玉清观分香要务,收徒按规矩,分香回木兰山请主持决。

第二天,玉清观开堂,按程序早功课,诵道德经朝拜。由三师兄主持宣读:“今收玉清观董瑞元为谢宗信道长之徒。法号信本,望你遵守道规,潜心修道,道日光辉。三叩首师傅。”信本带领三位徒弟——至实、至明、至立叩见祖师爷。

第二天,由至实、至明下山联系车辆。玉清观与祈嗣顶诸道人,用了五六天,才将实物运至山下,留下至实、至明守道观。

雇请十多辆牛、马车,满载而装。每车盖上蓝布,插上小旗,上书“朝木兰仙山”,以防沿途军警、民团骚掠。由董信本带头开道,中间三师兄与谢道长坐镇,压尾由至实独担,其他人守护行车左右,过乡镇小街格外小心。

天黑,才到长轩岭。大队停在河边,安营扎寨,三师兄上山联系。

翌日清晨,山上能动的道人都下了山,还请了张家冲村民60多人,肩挑背驮,忙乎了两天。所有丰收成果,堆满院中,木兰山佛道两教当家都来祝贺,像赶庙会一样,热闹非凡。

用辛勤劳动汗水,渡过灾荒,实现足食,亦如大佛殿匾云“开荒济渡”,谢道长拱手对众人言道。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解决木兰山上僧道肚皮问题是头等大事。各寺庙住持长老合议,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解决粮食问题,由德高望重资深的他,带各寺观年轻力壮的僧道,到矿巴水库开始屯田,不吃闲饭,开展生产自救,一项重大举措,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付诸实施。

上百号人开进这片荒芜的处女地,安营扎寨,一场大生产运动在这里如火如荼。在饥饿中挣扎的人们,为生存,用嶙峋瘦骨播种希望。一个冬春夏秋的挥汗如雨,红苕、麦子、稻谷、萝卜、冬瓜等源源不断运往木兰山,不仅自给有余,还将富余作为公粮,奉献给国家。

当地老百姓看到这批出家人的实干都羡慕不已,说木兰山就是不一样。

在李集的日子,他还义务为老百姓治病,教老百姓识别药草,种植药草,实现与农民的互动,得到当时大队公社的支持。

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水土,矿巴水库周围的桔梗所含多种元素,入药效果在全国独一无二,他积极帮助指导社员种植,为社队创收,成为共同富裕的冒尖大队,这里叫响了名牌——全国桔梗之乡,很多大制药厂趋之若鹜,争下订单。

十三、一场炼狱

俗世似乎在考验他的修行,是否达到真人境界,德位相符的辩证关系,在冥冥之中诠释着人在做、天在看的普通哲理。

一项开荒善举,却惹来了妒忌与非议,尘世中总有人摇唇鼓舌,拨弄是非,甚至有人打小报告,惟恐风光盖过自己。木秀于林,风必摧,古今亦然。

劳苦功高,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为鸣不平,他却很坦然。他说:由他去吧,只相信天理良心,水落石出。这只是小事一桩,是那么从容淡定。

最大的劫难莫过在文化大革命挂黑牌、遭批斗、游街的风光。“打倒反动道徒谢宗信”“彻底清除封建迷信流毒”等等。在如雷吼声中,敲锣打鼓闹剧,让人们一睹尊容。

木兰山 图:木兰山官方网站

师兄师弟们都为他提心吊胆,怵目惊魂,怕他想不通,他却淡淡一笑。批斗后,对道友们说:孙悟空在八卦炉中一炼,竟成了金睛火眼,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成正果。一场炼狱,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在朴素中蕴涵颠覆不破的真理。

淘尽狂沙始见金,熬到了拂云见日。修道达到功成果满的化境。

当修行达到一个层次后,功夫与德行齐头并进于最高层之际,荣誉与舞台纷沓等待真人登场。

大限之后,他并没有闲着,在这个转换期中,他游历了道佛各处道场,尤其是武当、白云、九华,悟道足迹遍于神州大地,深研黄帝内经,千金方妙诣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通往辉煌越来越近。

十四、德位相配

宗教信仰自由的恢复,一个时代嬗变的伊始。好风借力,他在1980年加入了新成立的道教协会,翌年,入武汉长春观,主持修房舍殿堂,落实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精神,清退在宗教场所各种机构,还宗教本来面目而奔赴各方反映,得到市政协、市宗教局大力支持。

他不辞劳苦,抓住历史机遇,为恢复修缮长春观,尽了最大努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武汉风景名胜闪光在华中大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五彩光环与挂冠不期而来。1988年,改任武汉道教协会顾问,接着又担任湖北道教协会首任会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会长,1995年,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主持工作。

长春观 图:网络

在担当诸多职务面前,他担心最多的是自己是否德不配位,他多次提出请辞,被大家恳切挽留。他常说,德未修到,占据高位,即为妖魔,为害人间。历史上夏桀、商纣贵为君王,行为失范,罪孽滔天,只能是混世魔王。同样,唐尧、虞舜、商汤、夏禹,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垂衣裳而天下治,为人表率,成为历史圣贤的榜样,道家代表人物王重阳、邱处机莫不如此,追求自我道德修养,达到常人难达的境界。

在担任全国、省、市会长期间,他率先提出爱国信教,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将为民造福,为广大民众服务作为终身宗旨。据传言,他在北京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时,还为国家卫生部某部长夫人看好了终身妇科病,在京城声名遐迩。

1999年秋,黄陂区政府主办的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暨亮子会,谢道长登上祭祀大典法坛,为民祈福,仙风道骨风采,留在黄陂印象中,刻在来客心扉上。

十五、机遇与缘分

1983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往木兰山,正赶上重修木兰胜景的机遇,分工管宗教修山志。

第一次认识,是在1983年11月中旬,由武汉长春观道长一行组成朝木兰山代表团,管理处由我接待。

为首的谢会长,满口黄陂腔:“我们是来学习的。”无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他那长发白须、和蔼凝视的面目,一直烙印在脑海中。

坐定上茶,大家畅所欲言。他首先自我介绍,自幼入道祈嗣顶,这次回家看看,使我们感到亲切,零距离交流。

座谈间,我首先请各位法家来木兰山指导工作,简略介绍修复庙宇规划,首先修复木兰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这里海拔400米,正处中心地段,是第一期工程。

这时,木兰山佛道同仁闻讯赶来,故人久违,气氛非常热烈,同时相邀各殿旧址参观。

一路陪同谢道长及同仁,漫步登上南天门,边走边聊,恳请建言献策。越过二天门,便到了唐木兰将军坊。

谢老请大家暂且停步,指着石头说:“这些都是就地取材,在不远南寨劈石,用人工抬上来,工程非常浩大。”

他指着石坊上“忠孝勇节”诠释内涵说:“没有国,哪有家?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精忠报国。孝是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勇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勇于承担,勇于奋斗。节是中华民族的风骨,不向强权低头。”

我们跨过将军坊,到了木兰殿旧址,他看见民工挑土搬石,问我:“是修木兰殿吗?”我说:“是的,是木兰山建设第一号工程,请黄鹤楼设计者向欣然设计的。”谢老连说:“善哉!善哉!”

图片由作者提供

转弯数十步,到了报恩殿,吴当家已在殿前迎候,殿内正在做真武大帝年轻时的泥塑。我记得谢老口中念念有词:“报恩报恩,礼德尚行;为人处世,要守根本。”

这时,山下带信:“市里有客,你赶快下去。”于是,我急忙告别辞行。谢老拉着我的双手说:“你有空常到长春观来,我们一见如故,很有缘分。”

自从山上一面之缘,借此机会,我常去武昌长春观拜望谢老,去的次数多了,踏入长春观足迹频繁了,一年去了多少遍也记不清了。就连看大门的当家:“木兰山掌门来了哈……”乾坤各位道长对我客气有加。

当年谢老住在后山,紧靠铁路不远一栋小屋里,有客厅、卧室,还有厨房。他的住房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每次去,他总在忙,如恢复湖北医院退还建筑群,要达到整旧如新,有大量工作在等候他。

木兰山也是百废待举。我经常去有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古建筑知识,付诸建设木兰山实践;二是在谢老这里了解过去木兰山庙宇人员、传说故事。一句话,来读木兰山活字典。

进出长春观,一路春风,笑容送迎。这时,我已改口称谢老为谢伯了。

1985年暑假期间,我儿子小波上山度假做功课,一位不速之客到来,让人惊讶。谢伯搭车上岗,在会客室相见,谢伯邀我到祈嗣顶看看。

带着儿子,祖孙三人漫步祈嗣顶大道,走到劈剑石的地方,他给我讲出家祈嗣顶的过程。上到顶上,见到微波站李站长,他热情打招呼。

1988年,我因工作变动,到黄陂文管所工作,木兰山古建筑也在业务范围之内,经常上山,聆听教诲。

第一届木兰节以后,我已退休闲赋在家。他由工作单位找到我长谈,告诉我,将调往北京,故来辞行。听到后,无限惆怅。

十六、余音缭绕

到这里,谢伯跟我们讲祈嗣顶往日的胜概:一座大石坊,上书“祈嗣福地”,整座道观坐东北朝西南,共有四座殿堂及附属建筑,约3000多平方米。

跨过石坊,就是放生池。距此不远处,有一尊长4米、宽2.5米的吕洞宾塑像。进入三重主观,是承欢祠,供奉送子娘娘,传说木兰父亲朱天禄曾在此求子。

进入二重殿,供奉的是木兰戎装,身披甲胃,英气勃勃,上八步石阶,便是两仪殿,供奉木兰父母及姐弟一群塑像,左边还有财神殿,靠南面是道舍,设有伙房与斋房。

后院有一片菜地,当地传言,祈嗣顶热水萝卜换一石米。院中有一口水井,供山上香客、众道使用。整个祈嗣顶被一片松林笼罩,淑气氤氲,实乃洞天福地。

谢伯不厌其烦,给我们介绍曩昔祈嗣顶胜概,将重建祈嗣顶的厚望,寄托于来兹,在游客面前,再展祈嗣顶风姿,不能让祈嗣顶缺席木兰山重建全景图中。

谢道长照 作者提供

真人是怎样炼成的?谢会长用他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孟夫子对此作了精辟阐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道家创始人老子追求死而不亡者寿,将修道行善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超脱俗世浮躁。大象无声,才是自我;润物无声,才能永恒。

每个人都有机遇与缘分,只是如何把握而已,有多少磨难,就有多少辉煌。侥幸成功,谁知潜藏着什么?结果有待后来,才见分晓,不能高兴太早。

从木兰山走出的谢道人,登上全国道教神坛主位,一路修炼,经历常人所能承担的艰苦,淡泊金钱诱惑,全心悟道,全心歧黄事业,达到常人所不能到达的境界,追求德能配位,这才是真。

不能成为妖道,法衣突破,法术用尽。要作真人,洗涤尘埃,道日光辉,才是形象。才是一代宗师。慧根正,才有光明。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黎世炎 1938年12月22日(冬至)生人。一位退休老文化工作者,祖籍湖南长沙,生于陕西宝鸡。在黄陂生活工作已有40余年,走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钟情陂邑一草一木,用心写出了《城市的记忆——及黄陂古城古寨遗址和传说故事》《守住黄陂老房子》两本书。我虽不是黄陂人,但我已黄陂化了。

我不是作家,是大地的草根。我的格言——久住它乡是故乡。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现聘于武汉黄陂横店街地方志办公室工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