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最潇洒的送别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代诗歌中最潇洒的送别

丁启阵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666—675),他的杜姓友人要离开长安到今四川赴任某县县尉。

杜姓友人生平事迹不详,从诗歌中看,应该是一位性格脆弱、容易感伤之人。

2

诗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后,一作“蜀州”,一作“蜀川”。例如,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作“蜀州”,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作“蜀川”(霍松林撰)。

两种说法,有没有是非优劣之辨呢?

这得分两种情况来说:第一种情况,诗题是王勃本人所取;第二种情况,诗题是后人所取。

如果诗题是后人所取,称“蜀州”,是可以讲得通的。

如果诗题是王勃本人所取,决无称“蜀州”的可能。理由是,成都附近、岷江流域的“蜀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是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所置。就是说,“蜀州”这个名字是王勃死后十年才有的。王勃再聪明、早慧,他写诗的时候也不会使用自己死后才出现的地名吧。

武则天垂拱二年设置的蜀州,领晋原、唐安、青城、新津四县。属于今天四川省成都市辖境,治所在今崇州市(原崇庆县)。这跟诗中的“烽烟望五津”并不矛盾,但是,既然王勃姓杜的朋友是去做县尉的,称州不称县,也不免有些奇怪。

实际上,王勃未必对那一带的行政地理区划有多熟悉。“蜀川”只是泛指四川岷江流域那一个地区,并不具体指某一个州。这种用法,是可以找到例证的。皎然《咏数探得七》诗:“鹤驾迎缑岭,星桥下蜀川。”《旧唐书·毕构传》:“卿孤洁独行,有古人之风,自临蜀川,弊化顿易。”

综上,我认为,诗题应该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

读其诗,须略知其人。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乾封元年(666)应幽素科及第。入仕途后做过朝散郎、沛王府侍读、虢州参军。上元二年(675)去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在那里做县令的父亲,归来渡海时溺水身亡,享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感兴奉送王少府序》有“七岁神童,与颜回早死何益”一句,联系到他的不幸遭遇,比颜回还要短命,令人唏嘘!

初唐诗坛,有“四杰”的说法,通常排序是“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对此,当事人有心存不服的,后人也有不同排序。但是,从他们的文学成就与影响看,王勃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4

城阙,长安的城郭宫阙,宫门前的望楼叫阙。

三秦,汉初旧称,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封章邯等三人为王,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辅三秦,以三秦为辅。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五津,杜少府要去任职的地方。四川省从灌县(今都江堰)以下到犍为的一段岷江的五个渡口:白花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5

诗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离别赠言的千古名句。正如其他名句一样,它也不是“空前绝后”的,而是前有源后有流、源远流长的。

《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应该是王勃“海内”一词的源头;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是王勃“天涯若比邻”的来源。王勃去世后两年出生的张九龄,其《送韦城李少府》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应该是受到了王勃这两句诗影响的。

此外,“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句,诗意跟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相仿,大概也有模仿的成分。

6

诗的好处,前人已经指出若干。请看:

胡应麟《诗薮·内编》: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

钟惺《唐诗归》:气完而不碎。

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胡本渊《唐诗近体》:……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

其中陈婉俊、胡本渊的“赠别不作酸语”、“洒脱超诣”,是这首诗主要魅力所在。我国古代诗文有个临别抒情的传统:以缠绵、悲叹为主,鲜有潇洒欢快的离别。最为有名的是南朝江淹《别赋》,开篇就是“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句,接着就写了各种各样感伤的离情别绪。

王勃的这首诗,人们一般会把它联系到初唐气象上去,实际上,它主要占了“物以稀为贵”的便宜——它是喜别的典范!

2018-9-1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