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雷烨创作的《滦河曲》

作者:荣兴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近现代,凡是歌颂乐亭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诗句、歌曲和文章,几乎离不开滦河、渤海和燕山,乐亭的地理位置是北望燕山,南临渤海,东北方向以滦河与昌黎相邻。据知,在乐亭故去的人装入棺材下葬时,要头朝北脚朝南,这样是“头枕燕山,脚踏渤海”。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乐亭曾与昌黎合并叫昌乐联合县,另外,人们还习惯把昌黎、滦县和乐亭三县简称昌、滦、乐,这是冀东的重要地区,所以,乐亭人一提到燕山尤其是滦河和渤海湾就倍感亲切。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雷烨,就曾活跃在冀东大地上,以他的革命热情和才华为党的宣传工作付出了心血,谱写了革命的诗篇和文章。我读过雷烨写的《滦河曲》,歌颂了生活和战斗的滦河两岸和渤海边的冀东人民和子弟兵,这里肯定包括乐亭的热血青年。这首《滦河曲》是:

滦河流水唱着歌,

歌声浮载着子弟兵。

子弟兵的青春——

好像河边的青松林。

滦河的流水含砂金,

金子好比子弟兵的心。

滦河流水向渤海,

渤海岸上发源子弟兵。

滦河流水发源于长城外,

子弟兵回旋喀喇沁。

滦河的流水涌动着死尸,

松林里的人民热爱子弟兵。

子弟兵,像飞鹰,

回旋在家乡河流上,

松林里的人民是好母亲。

青春的鹰,

勇敢的鹰,

冀东年轻的子弟兵。

这位故乡在钱塘江畔的青年,对滦河和滦河一带的人民和子弟兵如此热爱和歌颂,是他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一种体现。据知,1942年丰润县潘家峪发生日本鬼子杀害老百姓的惨案时,雷烨还写了激励人民抗击日寇打击侵略者的通讯。

凡是革命者,只要是祖国的土地,他们是不挑剔工作的地点和条件的。而且做好了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他们相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1943年在秋季反扫荡中,这位热血青年在平西曹家庄与敌人遭遇,他英勇抗敌,身负重伤,最后壮烈殉国,年仅26岁。我估计那时在那种艰难残酷的环境下,雷烨的尸骨是不会运回故里的,定是安葬在了北国的土地上。我们今天过上了太平祥和又富足的日子,不正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献出了生命有关吗?

这一发生在六十年前的事情,这位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后人是不应该忘记的。冀东人民、乐亭人民也不会忘记的。

编制注:

雷烨原名项金土,学名项俊文,军名雷烨,曾用名雷雨、雷华,朱靖。1914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孝顺镇后项村。祖上世代务农。祖父项为远务农兼理发。几代辛勤劳动到项为远儿子元春手中已积累了田地四十几亩,藕塘三口,乌桕几十株。元春娶吴海妹(义乌人)为妻,盖起了粉墙黛瓦的新屋,日子渐渐好过。元春、海妹养了五个子女:项金土(俊文)、桂妹(秀英)、云凤(秀华)、飞凤(秀娟)、顺金(秀文)。

雷烨1938年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被派往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1941年11月25日,日寇在丰润县潘家峪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惨案,雷烨拍摄下了许多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日寇的暴行。1942年4月20日,雷烨在平山县曹家庄撰写照片说明时,遭遇日寇包围,在紧急情况下,他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在南段峪村身负重伤,他从容地砸碎了照相机和自来水笔,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壮烈殉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