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宅、王宅塘、王宅井——王固故里话沧桑

王宅的先人王彦超,对于他,许多人并不陌生。

王彦超(914--986),字德昇,大名临清(今河北临西)人,五代至北宋著名将领。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还朝。不久,复为永兴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复镇凤翔。开宝二年(969),赵匡胤召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同时入朝,在皇宫内苑设宴。席间,赵匡胤举杯对王彦超等五人说:“卿等皆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时候,这实非朕礼待贤臣的本意。”

王彦超马上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音并立即想起那件揪心的往事——赵匡胤青年时期曾投奔过王彦超,但他只用了十贯铜钱就把赵匡胤打发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始终对这段不尽如人意之事耿耿于怀。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设宴围猎,在酒酣耳热时道:“卿昔日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为何不收留?”王彦超立即避席跪倒说:“当日臣不过一防御使耳,一勺浅水岂能容纳神龙耶!假使当时陛下滞于小郡,安有今日哉!”当时赵匡胤一笑了之,就未再提及。今日一听他言,就完全领会了他的意图,马上离席跪奏道:“臣素来功微,承蒙恩宠,现年事已高,望能恩准我告老还乡。”赵匡胤也马上离席亲自扶起且嘉慰道:“卿可为谦谦君子矣。”

然而,武行德等人却不明白赵的用意,历陈平昔战功及履历艰辛……,结果次日,赵匡胤下诏,撤销他们职务,收回兵权。只有王彦超主动交出兵权乞归田园之举深为赵匡胤赏识,反而留镇如故。

开宝三年(970),王彦超应诏进京,改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杖事,可谓位高权重,但他看到一大批昔日有功之臣削职为民,深感京城绝非久留之地。于是,他一方面倍加小心的勤政,另一方面不断上书乞求致仕并谋划着外迁之事——派出家人南下四处寻找理想的隐居之所。

那么,何为“理想的隐居之所”呢?

同光三年(925),年仅12岁的王彦超随后唐魏王李继岌西征前蜀,在班师回朝至陕西渭南时,部将李嗣涼谋反……他心灰意冷,大有看破红尘之意,于是就上凤翔县重云山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晖道人觉得王彦超并非凡夫俗子,就赠送银两衣帛劝其离山还俗。临行时,晖道人赠言:“……今后遇有疑难之时,可选一带‘凤’之所居之。”几十年来,王彦超铭记晖道人的赠言,故此次打发家人南下时,就让他们依照晖道人的签言进行寻访。

据《凤林王氏家谱序》卷之一第十页载:“……惟彦超公自会稽而徙居婺之乌伤凤林乡折桂里来山之阳水月塘家焉……”这篇大宋绍兴二十九年岁在己卯春正月之吉太子宾客观文殿学士兼知枢密院事颍川陈康柏撰的序文中已把他的“理想”住处说得明明白白:

乌伤凤林乡折桂里“来山”之“阳”“水月塘”家焉。

那么“凤林乡”在何处呢?

据义乌《康熙县志》卷之一《乡隅》十七页街巷市镇附载:“自昔并邑,丘甸之规变而坊隅都保之制兴,邑内分四隅,隅有坊,城外分八乡,乡有都。唐乡三十……宋乡二十六,各有都,都各有保。熙宁中(1068---1077)行保甲法,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立一都,保遂以二十六乡为二十六都,保仍有八乡旧名以统之,乡之废者以为所管理……”。由此可见,唐朝,义乌分三十个乡,其中就应有“凤林乡”,宋时并为二十六个乡,彼时“凤林乡”应该还存在,后来“乡”之废者以为所管之里,因而,“凤林乡”之名就消失了。好在该序接下去写道:“来山”之“阳”“水月塘”家焉。

乡可以消失,山却移不动。来山是山,它在何处?

来山是山脉,大山脉气势磅礴,自它发脉起始能不断延伸,来山是小山脉,它是大山脉的终端,它是“无力”延伸的:

霞岭余脉八素山支干大寒尖……分支往西北走,尽于高寿尖分南北两脉,均尽于来山(《名胜志》:“群山远来,至此而止,故名”)。

人事变迁,山河依旧,只要深入实地观察一下地形地貌,就知道上述断语不谬:来山止于“莱山村”。来山是不能移动的,也无人能改变它的地理位置。那么,“来山之阳”的“阳”在何处?我想这个“阳”字不用我赘述,读者诸君心知肚明,“阳”即山的“南”面。而且还有建在“来山之原”以山命名的来山寺兹以作证。

据(《崇祯义乌县志》卷十七《仙释》)载:嵩头陀,名达摩,梁天监十七年(518)期间来,居香山岩谷丛林间……普通中(520---527)建来山寺,留铁鱼罄而至龙丘入灭。

来山寺距今已有约1490年历史了。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是个虔诚的礼佛者,在那佛教盛行的年代,哪里有寺庙,那里就声名远扬,何况这是印度高僧达摩祖师所建并留有铁鱼罄的宝刹,名声就更广为流传,信徒纷至沓来。寺的昌盛就有了村的繁华,从而就有了坐落在“来山之阳”并以山命名的莱山村——旧志系“来山村”,后改成“莱山村”,“莱”与“来”通。可见,莱山村是廿八都最先开发、发展的村庄之一。

青少年的王彦超曾上重云山拜过晖道人为师,可见王彦超的骨子里就有崇尚佛学的理念。几十年来,金戈铁马、南征北战,虽战功累累致地位显赫,但看到与自己同时代的将帅从高位上、色彩斑斓的光环瞬间就烟消云散。这人生如梦,惊心动魄地走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原点。他老了,他累了,他醒悟了,他想找一方皈依佛门的清净之地颐养天年。正好来山的来山寺,恰巧坐落在凤林乡内,既了却晖道人“遇凤而停”的签言,又圆了自己从少年就向往礼佛而终将皈依佛门的夙愿。所以,他就从会稽徙居乌伤之凤林乡折桂里来山之阳来了。

水月塘在“来山”山脚的洼地中,在来山寺东南角,距来山寺不到一华里,是自然形成半月形、水面有一亩多阔的水塘,可谓山清水秀。王彦超择此地而居,既可与来山寺住持不时谈经论道,又远离市井、远离纷争,实乃理想住所。王氏迁入来山后,在水月塘东面开了一口井,名“王宅井”。

太平兴国八年(983),王彦超以右金吾卫上将军、太子太师致仕,此时,王彦超已是七十高龄了。子标,生后唐应顺甲午(934)、孙钖,生显德四年丁巳(957)、元孙拯,生开宝九年丙子(976),因而王彦超徙居莱山时是携四代同来的。

雍熙三年(986)王彦超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葬明义乡玉门冈皂角树下(雍正《义乌县志》四十五页记载)。按照封建社会丧葬“长子守坟”的定制,长子棣迁到王村(即今赤岸镇朱店村南面)为其守陵,次子标留居莱山,管理家业。

王标,据《凤林王氏六派谱》载:郡庠生,志趣光明,舍武事而崇文学,协顺家庭,誉孚远近,生后唐应顺甲午(934),卒景德丙午(1006)。由此可见,王彦超徙居莱山时,王标已经四十九岁了。王彦超武功盖世,王标却弃武崇文,秉承父志,耕读传家,三代未有出仕,到了第四世玄孙固,始登进士。

王标去世后,葬来山村后之谷坟,坟址在王宅东北角不到二百米处的来山东端脚下。宣统己酉(1909)裔孙王允中编撰的“二十八都王村图”中,详细标明其墓图的方位和主人(王敬二公墓)。该墓坐北朝南,东西宽十余米,南北深八、九米,墓高约五米。据传:出殡时,连日下雨,道路泥泞,用稻谷作砂石铺路和坟地,故称谷坟。之后,王氏修宗谱时,可能因“用‘谷’铺路”过于奢华,遂把“谷坟”写成“郭坟”了。值得一提的是来山寺在王宅西北角,郭坟在王宅东北角,从前莱山村元宵节迎龙灯最后一夜必须上来山寺朝佛,而王标坟前六十米处有一条来山通往来山寺的直径大道,可是历代上来山寺的龙灯却舍大道特地岔进崎岖曲折的小径把龙灯绕行自王标墓东首进,经南面(正面)墓前至西面墓侧出再拐回大道上来山寺。显然这是奔王标墓而走的。这线路也许是当年王氏祖宗定下来的,可王氏宗亲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在来山消失,而迎龙灯上来山寺路线却几百年来依旧不变,虽然当地人们并不了解王标何许人也,但可以想见谷坟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高大。

王彦超是太平兴国八年(983)致仕后徙居莱山的,仅时隔十一年(淳化甲午-公元994年)王固就出生了,所以王固是王标门下在莱山出生的王氏第一代祖,通例,人是以出生地为准作籍贯,故王固是生于莱山长于莱山、义乌北宋初进士。(嘉庆《义乌县志》卷十四《儒林》二六八页)载:“王固,受业胡瑗,登皇祐五年(1053)进士。初名囧,胪唱之日,仁宗赐以今名,因子天贶,官恩阳令,有治绩。”

由于王固出仕,加上宋朝皇权的更替,韬晦多年的王氏家族开始复苏,此后就代有达官显贵闻名于世。他们初来时,是依水月塘而居。瓜瓞绵延,家族壮大。当仕途顺畅,人丁发展,原居已难以满足之后,必须大兴土木进行堂构。古人是很讲究风水的,经过堪舆,在水月塘东北角百米之处的来山之原,建造了一片错落有致的大宅院,故称王宅。它坐北朝南,现在虽仅有中厅(正厅)三间,然而整座大厅正面(南面)自东至西的墙脚和整座大宅院东面自南至北的部分房屋和墙垣依然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王宅的基址(整个轮廓)还是十分明了,它像个城堡;东西长约百米,南北宽也有百米,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其外部那些不规则的宅基址不计在内)。

从现存的中厅那庄重的梁、桁、柱和颇具特色的础石及浑厚粗犷又特别长的街沿石,不难看出这是一座古代宦官门第的宅院。宅院的大门前辟有上明堂,供轿马驻歇之用;隔路辟有下明堂,供收晒之用。下明堂左面紧挨新开的王宅塘,右面二十米处就是王宅井。

这一座气势恢宏的厅堂建好后,并在厅堂正前方新开了一口长约百米、宽约五十米的矩形大塘——王宅塘,站在正厅门口,穿过大堂前瞻,就是莱山人视作命脉的“葫芦”宝地。所以,王宅背靠来山,门对广宽王宅塘,前瞰收水葫芦,实是钟鸣鼎食之家,气象万千宅第。

莱山,地处偏僻,离县城七十里,崎岖的小道轿马不便,当王氏出仕人多了,便于亲友交往,他们就有随亲或随官而迁去他乡,而徙居县城却是王袆始。

王袆,据1987年版《义乌县志》645页载:“王袆(1322-1373)字子充,号华川。凤林乡(今尚阳乡)来山人,后依外祖迁居青岩傅……”。另据(义乌《雍正县志》卷五之《王忠文公祠》二十三页)载:“……子孙皆贤而有文能守其田庐……王氏初居义乌邑中,后南迁十里青岩山,则自公始……”可见王袆之前,王氏家族没有人迁至县城。王袆迁出来山后,他依然念念不忘来山故居美景,这可从康熙《义乌县志》卷之八第十三页他写的一首家居诗予以证实:

家居华川上,及此三百龄,

老桂蔽后堂,长槐列前庭。

此诗既说明了他家的地址、居住时间和前厅后堂的壮观景致,也印证了《王忠文公祠》记中“……子孙皆贤而有文能守其田庐……”的记述。

自王袆到青岩傅依附外祖之后,王宅人丁就慢慢地萎缩了。

翻开《山盘紫阳朱氏宗谱》卷十七《行传》第三页载:“行莲四,讳仁瑩,字彦华(系山盘紫阳朱氏自黄岩迁至山盘的三世祖),生元至正辛巳(1341),娶凤林王进士固公之孙女,生元至元庚辰(1340)”。由此可见,王袆、朱仁瑩及王固裔孙女是同时代人。固之裔孙女与王袆是同辈叔伯兄妹抑或隔辈叔伯侄女。其时朱、王两家已建立了姻亲关系。再过一百余年,仁瑩的裔侄孙朱宝,字廷善,号三塘,生天顺壬午(1462),徙居王宅。此时,王氏在来山应趋消亡,朱氏取代王氏在王宅瓜瓞绵延。至今几百年来,朱宝的后人世世相传着守护“谷坟”的职责,朱、王两族后人亦历来走动如初,这或许是源于朱、王两家早期亲谊之故吧。

千百年来,水月塘几度兴废后,终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包干时填塘改田。如今,水月塘及其周边已是幢幢高楼矗立;新世纪以来,沉睡了多年的“葫芦”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莱山村辟出了“葫芦湾滑草场”,成了义乌乡村游的一大亮点;广阔的王宅塘依然清波荡漾,塘中曲折石桥穿亭而过,四周霓虹闪烁,是人们洗涤和夏日消暑的好去处;

王宅井

王宅井是一眼水面不过六、七个平方米、深不过一米余的平地井,水量充沛。如果说它是地表水,那么一九六七年干旱四个多月,其周边农田全龟裂,全村晚稻几乎绝收,周边村庄不少水井枯竭,王宅井的水却依然取之不尽,承担着全村七百余人的生活用水,使附近村庄人们赞叹不已,千百年来其水依旧甘甜清澈,质量远胜自来水,它招引莱山不少农户舍自来水不用而乐意挑着水桶去王宅井取饮用的水;唯有王宅大厅,几百年来,虽经数度修缮,终因年代久远,中厅正间前半间的椽、瓦和西面前檐柱均以坍塌。它像一个垂暮之人喘着微弱的气息向世人诉说着沧凉。

(内容来源:华川古县醉美赤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