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为何中国战场上拼刺刀的次数会是最高的?

二战是继一战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是波及范围最广、席卷人口最多,造成伤亡以及损失最大的战争,同时也是对现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大战,可能每每提起二战时,总会下意识地忽略好的影响而放大二战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地是有好有坏。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中,有60多个国家及地区,数十亿人口被卷入,上千万人口伤亡,数万亿资金流失,这么来看的话,可想而知战争被放大的也只能是伤痛。战争本身就是暴力的代名词,不会要通过温和一词来形容吧?

对战争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就是从冷兵器向热武器的跨越,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都是热武器的天下,促进了热武器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火炮、坦克甚至是导弹,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不过对于冷兵器来说却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不过是不再作为主要武器使用了,而是沦为了辅助兵器,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在现今看来,冷兵器存在的意义便是用于近身格斗以及野外生存,在不便于暴露的时候采取的战术应对措施,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冷兵器的存在也是有非常大的军事价值的。

就如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由于受到战争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受限,军事科技水平不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热武器的发展不够充足和先进,因而只能采用冷兵器,诸如大刀亦或是刺刀,所以在中日二战对决中白刃战的次数很高。

这一切都源自于武器装备不足,士兵无法在作战中提高射击精度,不能够大量且有效地杀伤敌人,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缺少火炮以及坦克等重型装备,为了避免敌方的火炮以及飞机、坦克形成有效地远程火力支援而被迫转入白刃战。

那么问题便来了,为何日军同美国在太平洋诸岛争夺战中却很少发起白刃战,甚至在苏军攻打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时也很少看到呢?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上文所提到过的重型火力掩护的问题。

可能日军的刺刀战术在中国战场的前期非常实用,不过到了后期,甚至是其在同美苏之间的对决就更不适用了。要知道,中国军队之所以会同日军进行白刃战那是有武器不先进、无重火力等客观因素限制所导致的,而美苏就不同了,在后期两国彰显出了其生产能力,弹药以及重型武器不断从后方运送到前线,可谓火力充足,一挺机枪、一枚炮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何必要用人海战术了,当然了,日军也曾试图这样做过,只不过回应的只有机枪的哒哒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