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于安徽的黄梅戏,在安徽历史上却备受打压,差点被禁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另外在湖北、江西等地亦广受的欢迎 。一曲脍炙人口的《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戏剧中的瑰宝。

《天仙配》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却发展于安徽。十八世纪后期,黄梅"采茶戏"逐渐传播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以后便逐渐演变、发展成了今日的黄梅戏。

《女驸马》

然而,刚在安徽民间流行起来的黄梅戏就受到了清政府的打压。当时的黄梅戏有一些关于男欢女爱的情节,官方就认为黄梅戏伤风败俗,又因为大都受底层普通百姓和穷苦人家的欢迎,许多官宦人家和文人秀才就对此嗤之以鼻。黄梅戏艺人地位底下,处处受到打压。

到了民国时期就更为严重,在安徽的黄梅戏就差点被禁。抗战时期,怀宁县一名叫张曙光的乡长向县长请示要求禁止演出黄梅戏。他的理由是黄梅戏虽为戏曲演出,但却是一帮刁民聚赌淫乱,长此以往,祸乱社会风气。

《孟丽君》

怀宁县县长徐梦麟很快给了张曙光回复,严令再有黄梅戏演出者严惩不贷。而早在1930年,国民怀宁县政府就颁布了禁演黄梅戏的命令。1940年,再次发布通告禁演黄梅戏,之后更是连续5次发布此类布告。怀宁县在禁演布告上称黄梅戏是“淫词靡语,伤风败俗,应严加取缔。”

李依晓和杨洋主演的《新洛神》是以黄梅戏唱段为主的古装剧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市成立。1955年,黄梅戏《天仙配》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让全国人民第一次从电影里看到了曾经只流传于3省交界处的黄梅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