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原先被中原看不起,却演变成一种文化,此人曾纹了一个葫芦娃

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纹身文化也逐渐得到认可。人们或追求美观,或坚定信仰,又或者铭记一个人而选择纹身,并不会遭到过分的歧视。而在古代,纹身却一直是一件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的事情。

纹身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南方百越地区文身之风盛行。《淮南子》中记载,由于百越人经常要下水打渔,就在自己的身体上纹上鱼鳞等图案,以免惊动水里的鱼群或者凶猛的水兽。百越人并不认为纹身是野蛮的行为,相反以纹身为荣。如果有人不纹身,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被称为“妇人”。这可能也是因为纹身的过程很痛苦的缘故吧。

而中原地区对纹身之风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第一是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程度高,所以看不起百越人,也连带着歧视文身的风俗;第二是中原地区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古代人对全尸很是执着,如果被处死,相对于斩首之刑,犯人更希望绞刑或者鸩毒;第三是在古代的肉刑中,就有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因此纹身也有了罪犯的刻板印象。

但是到了唐朝,纹身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唐朝是个具有开放性的朝代。并且经历了南北朝这段民族融合的时期,汉人胡化,胡人汉化屡见不鲜。唐朝的统治者就带有一些胡人的血统。于是纹身也不像之前的朝代那样屡遭诟病,但仍然处于鄙视链的下端。

唐朝有个人叫做葛清。葛清是个街卒,勇武过人,却特别喜欢白居易的诗作。他从脖子往下,脚以上,浑身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句。一共有三十多首,身体上没有一处空地方。当时人们称葛清为“行走的白居易诗作展览板”。

又有个叫做宋元素的人。他的纹身非常有趣。宋元素肚子里有点墨水,在左臂刺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在右臂刺了一个葫芦精。这大概是最早的葫芦娃的创意了吧。

到宋朝纹身之风更盛。但多半是军人,而且纹的图案文字都有非凡的意义。比如忠翊郎王超在脸上文上旗帜;名将呼延赞在身上纹“赤心杀贼”四个字;大名鼎鼎的岳飞就不用说了,背后也有“尽忠报国”四个字。

宋朝民间的纹身爱好者也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一些街头的浪子。这些人还组建一个文身社团,叫做“锦体社”。社团中还定期举办“赛锦体”比赛,看谁的文身更加美观。

参考文献:《淮南子》、《孝经》、《酉阳杂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