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末各大报刊都是怎样报道的?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综合整理)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当时各报纷纷以之为头条新闻发表消息和评论,对这次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

图片来源东方ic

《民立报》

1910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前身是《民呼报》《民吁报》。创办人为于右任。它是革命党人在上海的重要宣传机关。 10月12日(八月二十一日),该报在第二版专电栏内共刊出起义消息11条,兹录其主要者如下:

①十九日武昌兵变,闻有革党乘势起事,武汉间交通已断。(二十日汉口电)

②省城变起,闻因十八晚有党人三名,身服陆军制服,被统带疑有不轨,捕解督署,立时正法,军队及党人之在城内者遂即起事,以炸弹抛掷督署。闻督署及财政局、电报局均已被毁。护卫兵出而弹压,相搏甚猛烈。瑞督已不知所往。

《时报》

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狄葆贤,该报最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资助,但言论并不尽为康、梁所满意。从主要方面看,它是江浙立宪派的喉舌。武昌起义,对于该报说来,颇有事出意料之感。因为10月11日,它还发表文章,批评清政府湖北当局“疑心生鬼,庸人自扰”,但是起义竟然发生了。 10月12日,该报发表了一组“专电”其主要者为:

①湖北革命党联合第八镇新军,昨晚(十九夜)起事,向督署围攻,抛掷炸弹,全署被毁。瑞督保卫队保护出城,不致遇难,现移驻楚豫兵轮(二十日午刻汉口专电)

②先是革党在武汉密谋举事,数月前勾通军队,输运军械,种种布置,本定于四月间与广州同时响应,嗣因广州失败,鄂防严密,故暂静状。此次川乱,鄂军纷调入川,省城空虚,故乘机起事。初定十五日,继又改期十八,拟围攻督署,旋为英、法、德领事侦悉,密向瑞督告变,十八日下午遂下令闭城搜拿,先在小朝街拿获三十余人,内有女党二名,并搜出炸弹多枚,讯明首要三人,先行正法。次日仍闭城查搜,革党见谋已泄,故即于是日下午起事。(二十日戍刻汉口专电)

《申报》

1872年创刊于上海,最初创办人为外商, 1906年归席子佩所有,它的政治态度较保守。 10月12日,该报在专电栏以《武昌失守》为题发表了一组电讯,其主要者为:

①鄂垣节前即传革党起事,初定16日,因严防未得逞,旋改18日,又为密探侦悉,捕获革党20余人,起出炸药数十箱。党人知事败, 19日即约同新军仓猝起事,城中兵单遂失守。

②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

③革党轰攻各署,传系黄兴为首,各党人均猛勇力前,虽死弗却。

《申报》所发消息,虽然是客观报道,但“未得逞”“全行叛变”等字样仍然表达了该报的立场。值得指出的是,该报有闻必发,并不纯以编者喜恶决定去取。有些消息,如“各党人均猛勇力前,虽死弗却”,倒正确地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大公报》

《大公报》的政治态度较为保守,因此,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一概被其视为“乱”,但它指出当时中国的形势:“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 14日,该报以《武昌乱事近闻一束》为题刊发了一组消息,其较重要者有:

图片来源东方ic

①兹闻当工程营兵变时,张彪督队开枪,其将士竟无应者。

②又闻汉口昨日又有警报到京,略谓汉阳兵队又与匪党联合,铁工各厂已被占据,该匪党竟敢照会驻汉各领事并张贴告示,谓不害商民,不扰外人,违令者斩。

③又闻此次谋乱之鄂军,实系步队二标、炮队一标、工队一队,共有六千人。现马队、辎重队恐难免怂恿通气。叛军占据省垣后,兵械、仓栈、工厂,均在握中,叛军炮队,炮数略有一百余尊,其中内一营系山炮,故枪械子弹极为丰富。

编稿/邓小艺

编审/张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