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常被忽略 却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干了一件半事 改变华夏运势!

在408个皇帝中,杨广的名声实在差劲。

从唐到现代,杨广一直戴着一顶叫做荒淫无诞的帽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挣扎。

杨广真的是荒淫无诞吗?真的是谋害哥哥和亲爹了吗?等等类似于这种八卦的料,我从不关心。

评价历史人物,标准只有两条,一是他当政期间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二是他所干的事是否有利于民族利益。

评价行惊天动地之事的大人物,又怎能囿于世俗的道德标准?私生活是否糜烂,上位手段是否正常,是不是经常打老婆骂孩子……这都是琐事,应该统统剔除出评价标准,这是最基本的唯物史观。

跳出世俗的道德枷锁,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原来是真的这么有料又有趣。

如果站在民族运势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觉审视历史的河流,中国的408位皇帝,有几个能脱颖而出?从古至今一直被扣着昏君帽子的杨广,有资格走到我们的视觉中。

杨广在位十四年,在这不长也不短的十四年中,杨广干了绝大多数皇帝穷其一生都没有干,也不敢干的事。他所干过的两件事,改变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运势,已足以使他彪炳千秋。

第一件事,开通大运河。

说起大运河,历来褒贬不一。

有个诗人叫胡曾,写过这样的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当然也不能说胡曾眼界狭窄,毕竟生于唐朝,或许他这是出于“政治需要”。

当然,也有人持肯定态度,皮日休写过这样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若无水殿龙舟事”,杨广就能“共禹给功不较多”了。

杨广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我们究竟该褒还是该贬?这要看这条河在历史中发挥了多少作用,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大运河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把南方的粮食漕运到了北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除此之外,还有吗?当然有。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而政治中心却在西北的长安。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两地会不会隐藏着对立的隐患?

如果任由发展,对立的结果会是什么?会不会是分裂?杨广开凿了大运河,把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消除了以长江为界的分裂,我说他的此举改变了民族的运势,这个说法没有什么不妥吧?

第二件事,三次东征朝鲜。

我们看看中国的地形图,西有喜马拉雅山屏护,并且我们在喜马拉雅山地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势。中国的这种地势已经决定,中国边陲的安全威胁更有可能从东北亚而来。

或许有的朋友对这个理论不屑一顾,那咱们看看历史,导致大明、大清乃至民国覆亡的冲击力量不都是出于东北或东北亚吗?

曾成功占据紫禁城的李自成,他就没有认识东北地区在整个棋盘中的作用,东北吴三桂变节,李自成竟只带了五万兵前往应付,不及半月便全线崩溃,退出北京,次年便被杀于湖北通城九宫山。

颠覆明朝的力量来自东北,颠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力量来自东北,就算是近代的日本人也由东北侵入中国……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历史上看透这个局势的人不算多,杨广看透了,所以三次东征高丽,目的就是要一举而定万世太平。可惜,这件事杨广没有折腾成,但终归是张罗过,只能算做是他改变民族运势的半件事。

唐太宗同样看到了这个局势,于是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出兵东征高句丽。近代还有一个人看清了这个局势,于是便有了我们的那场立国之战,终究是改变了我们的民族运势。

杨广在位只有十四年,仅凭这改变民族运势的一件半事,他就足足担得起千古一帝这个称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