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皇帝被诸侯王篡位后,在红崖上写一“杂体”讨伐檄文,引千古谜

1995年,一则“百万悬赏”消息被新闻界报道之后,轰动了海内外。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炒作,有人认为这无可厚非。这场热议的焦点是远在我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安顺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

一个很贫穷的地区,竟然能有如此大的手笔,这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一个至今无人能解的“天书”之谜。

在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晒甲山上,有一处神秘景观,不知是谁,在一面崖壁上留有一处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碑文,其字大小不一,参差排列,似篆非篆,也非甲骨文,神秘而优美,当地百姓时代相处为“天书”,此处也因此而得名“红崖天书”。数百年来,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似乎蕴藏着无穷怪异、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

长期以来,相关专家、学者为破译“天书”纷至沓来,对“天书”的解释也层出不穷,但都没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为早日破译神秘的红崖天书,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才开出一贴“猛药”——悬赏一百万元征集破译密码。

关于红崖天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那时红崖天书被人们称为“红岩碑”。据《贵州图经新志》记载:“红岩石,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亮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据介绍,红崖天书的发现者并非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或探险者,而是一位古代诗人。民代的贵州籍文人邵元善,在游山玩水之余写了一首《红崖诗》,由此,“天书”被世人所知,史学家、考古学家随之蜂拥而至。 虽然红崖天书发现至今已有数百年,但这些似画如字的古怪符号,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外史学家.对天书的破解,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当地有孔明塘、孟获屯、关索岭等与诸葛亮南征有关的传说和遗迹,有专家便把它说成“诸葛武侯碑”。有人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为夷人所作图谱,认为红崖天书是诸葛亮教夷人所作图谱的遗迹。

还有人从地理环境去考证,认为夏禹治水时引黑水三危,治水成功之后刻石以纪念。这个“三危”就是红岩山,红岩上的石刻便是大禹纪功的遗迹。

还有人从民族学着眼,认为红崖天书是少数民族文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文字,而是石头的自然花纹。而近期,更有人大胆提出红崖天书与明朝建文帝有关。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经过九年考证,认为红崖天书谜底为4字答案,是建文帝的“讨燕檄诏”。

林国恩认为,建文帝在被燕王朱棣篡位之后,在亲信随从的保护下隐居于贵州的山谷之间。在躲避了数月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单身力孤,便想出了这么一个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然后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写于红崖之上。

将红崖天书破译为明朝建文帝所写,这一结论在海内外的学术界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因为很多人猜测建文帝失国后很有可能逃到贵州隐居,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确实让人信服,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

也许,红崖天书的真实面目,就像历史长河当中的很多不解之谜一样,都会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留待有缘人,留待后人研究品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