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现了张瑞芳的笑容!雕塑家蒋铁骊:这樽半身像,我很满意

1978年,上影演员剧团领导班子调整,团长张瑞芳,支部书记兼副团长铁牛,副团长秦怡、白穆。

图说:张瑞芳 图IC

此后几年,在团长张瑞芳的带领下,演员剧团参加拍摄的电影包括《于无声处》《从奴隶到将军》《苦恼人的笑》《庐山恋》《等到满山红叶时》《天云山传奇》《小街》《牧马人》《泉水叮咚》《女大学生宿舍》《大桥下面》《小小得月楼》等等,这是一代上影人最激情热血的光辉岁月。

也是在张瑞芳任团长期间,演员剧团1982年,从大木桥路迁至武康路395号,在这幢白色小楼,留下刻苦排练的身影,也留下无数的经典银幕形象。

36年后,张瑞芳老师笑意盈盈地,“坐”在武康路395号小院的深处,见证这个走过65年历程的剧团,重新出发。

图说:蒋铁骊创作的张瑞芳像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摄

“你看这个眉毛,最早我按照真实比例做的,但觉得出不来张瑞芳老师干练的性格,她是老团长,带领大家在改革开放初始干革命,得有气魄。”蒋铁骊告诉记者说,“还是后来,佟瑞欣(上影演员剧团现任团长)给我做了一个挑眉的表情,我忽然有了灵感,把眉毛修细了,挑高了,人物的精气神就出来了。”

但另一方面,大家熟悉的张瑞芳大姐又是亲切的,“所以气质上既有‘李双双’的干练、犀利,也有温和善良,但又不能做得太柔美,这个平衡点并不好找。”作为成熟的雕塑家,蒋铁骊深谙人物雕塑一般不露齿的创作规律,但为了表现张瑞芳的亲和大气,他在创作后期,几乎改掉了最初人物的下巴和牙齿,“现在你看,瑞芳大姐一直在朝我们笑,特别亲切。”

图说:佟瑞欣凝视着张瑞芳铜像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摄

蒋铁骊进一步阐释说,有机会来完成这样一位大艺术家的雕像创作,自然画草稿前就参考了大量张瑞芳的影视作品和资料照片,也受到很多启发,“这个人物,别的雕塑家也曾经表达过,比如说在电影博物馆的广场上就有。这一次对我来说,最大的考验不是做得多像,而是气质的推敲和表达,太抒情的话,分量就轻了,太锐利的话,又过了头。”

于是,经过几个月的不断修改和打磨,中年张瑞芳终于笑着“站”在了秋天的阳光里。“要感谢上影演员剧团,他们不仅给我这次创作的机会,而且非常信任和尊重雕塑家的表达,这对雕像的创作和最终效果的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蒋铁骊说,四个多月来,佟瑞欣和剧团的其他同事好几次到宝山,跟他讨论商量,并给出准确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他完成了作品。

图说:蒋铁骊和佟瑞欣在张瑞芳铜像前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摄

秋日的阳光里,张瑞芳穿一件旗袍,系着领口,精神抖擞,微微地露出牙齿,温暖而亲切地看着这个小院和她也曾经工作过的小楼,“总体来说,这个雕像,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蒋铁骊也笑了,他说如果能用这样一尊雕像帮助大家重温、定格往昔的美好,并且激励演员剧团走向更灿烂的未来,他觉得很荣幸。(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