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立太子,征求大臣意见,他的一封信让曹操赞不绝口

古代各大朝代多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皇帝退位后,便将皇位传给自己大儿子,若是大儿子死了那便传给二儿子,以此类推,绝不会传给外人,这便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古代太子之位的争斗可谓是凶残无比。

一般情况下,帝王绝不会喜欢自己的臣子插手太子之位的争斗,追究其根本原因,一是他们认为这样会导致后宫太乱,兄弟之间不团结,二也是他们担心太子势力过于庞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很多帝王有时候已到晚年都没有立太子。

再说臣子,臣子一般也不敢催帝王立太子,若是遇见个好脾气的帝王还敢催促几句,若是遇见个朱元璋这样的血腥皇帝,怕是无人敢催,因为催着立太子深层含义是催着皇帝赶紧退位或者赶紧去死。当然,也有不少皇帝一直霸占着皇位不肯退位,导致虽然早早就立了太子,但太子却死的比皇帝早,这样的事件在我国古代并不罕见。

曹操当年从一个太尉做到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可谓十分不易,可魏国建立不久后曹操却因为立太子这件事伤了脑筋。

伤脑筋的原因并不是曹操一直想霸占皇位,也不是曹操觉得太子势力会太大,而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跟曹植都十分的优秀,尤其是曹植,才华出众,曹操十分宠爱他,但曹丕却要年长曹植几岁,前文提到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太子应该是曹丕,可曹操又偏爱曹植,所以这就让曹操伤了脑筋。

本来,曹操还有个儿子叫做曹昂,曹昂武艺高强并且才华横溢,自幼就表现十分出色,曾随曹操征战沙场多年,太子之位本因是曹昂的,只可惜曹昂死的早,当年张绣叛乱,曹昂将自己的马匹送给曹操让曹操逃跑,自己则回头掩护曹操最后战死沙场。

曹昂死后,曹操便只能立曹植或曹丕为太子,可这二人究竟立谁,曹操却是左思右想都不得其解,于是曹操决定向手下的大臣询问,他派人送出了密信给驻外官员,信中便是问立谁为太子,而给曹操回信的人十分之多,或多或少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回信的人全都是匿名的,因为他们怕曹操误以为他们站队了某位皇子,这才不敢实名,曹操也理解他们心态,因此没有过于追问此事。

但这些信当中有一封信是个例外,那便是崔琰的信。

崔琰根本就没有匿名,他连文书都没有封口直接派人送到了京都,信中写道:“我坚定要用《春秋》上的方法,即立长子为继承人,况曹丕本也仁孝聪慧,就应该继承大宝之位,即使是死我也不会改变这个说法。”

乍一看,此信平平无奇,似乎并无多少夺人眼球、引人深思之处。

但其实不然。

一般人若是读了这封信,或许会以为崔琰早就跟曹丕交好,这封信便是吹捧曹丕的,而事实上崔琰跟曹丕并无太多的接触,并且恰恰相反的是,曹植却跟崔琰是亲戚。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也就是崔琰自己的侄女婿,关系也算得上是十分亲切,曹植也经常跟崔琰接触,二人十分融洽,可崔琰还是没有选择曹植。

曹操看到这封信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崔琰赞不绝口,他觉得崔琰十分公正坦荡,国家正缺少他这样的人才,于是曹操便下令让崔琰升官当上了中尉。

崔琰此举实在是让人不得不赞叹一声公正坦荡,崔琰跟曹植如此亲近本因大力推举曹植,而曹植上位后自然不会忘了崔琰的好,他虽然推举曹丕,但他毕竟是曹植亲属,若是曹丕日后上位,清扫曹植势力时崔琰日子定不会好过,可崔琰却坚定本心,坚持要用最传统的方法即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可见崔琰真的是刚正不阿。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对他赞不绝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