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何会建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遵化市马兰峪,距北京125千米。这座大清国皇陵始建于1661年,共有帝、后、妃陵寝14座,其中皇帝陵5座。在这块“风水宝地”,修砌了一圈长达20000米的风水墙,与长城之北几百平方千米的“后龙”风水禁地共同构成整个陵区。

然而,清东陵所有的帝后寿宫均在风水墙圈内,唯独有一座皇后陵寝,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在陵墙之外,这是为何呢?

昭西陵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位于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与东陵之间有一道风水墙相隔。

孝庄文皇后原名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氏,蒙古贵族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13岁时作为其亲姑姑孝端文皇后的代孕替补者嫁给清太宗皇太极,是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

历史对其的评价极高,赞赞她是清朝历史中最伟大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没有孝庄文皇后的智慧,清朝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按清朝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和她的姑母孝端文皇后,即皇太极的皇后,一样归葬沈阳的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方为正理。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原因在于孝庄生前曾嘱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康熙帝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故在孝庄归天后,没有将其入沈阳的昭陵,只是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宫。

享殿为庑殿顶,因孝庄生前对所住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十分喜爱,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区重建成享殿。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三座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

从康熙二十七年至康熙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终康熙一朝,始终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雍正三年(1725年),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雍正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对于为什么不把孝庄皇后葬入清东陵内,有以下几条理由:

第一 顺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处于陵园内至尊无上的位置,作为福临生母的孝庄,将她葬在陵内任何一处,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其辈分不相称。

第二 孝庄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虽把她葬在遵化昌瑞山一带,但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体系,故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从这充分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把其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

第三 在清代,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王公谒陵,都是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身为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而昭西陵就在大红门一侧,故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四 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子孙对她的尊崇景仰之意。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东侧也是理所应当。

孝庄是公认的清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初期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用政治智慧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二位明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即便如此,孝庄的陵寝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被砸得支离破碎,许多文物被毁,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盗墓事件。正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