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建设与青岛传统文化的挖掘

2015年12月,在青岛市文物局、青岛市博物馆学会、即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支持和指导下,青岛节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筹建的青岛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建成运营,现为国内唯一的指墨画博物馆。博物馆成立后,长期举办名家画展及研讨会,促进指墨画艺术家交流,为观众参观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指墨画,也叫指头画、指墨,是用手指作笔而成的中国画。从唐代张璪“手摸素绢”开始,到宋代米芾,明代吴伟、傅山,清代高其佩、高凤翰,当代潘天寿、张伏山等,至今,指墨画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山东省胶东半岛自清代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指墨画名家,如胶州的高凤翰、莱阳的李氏五道人;青岛即墨张伏山、刘宗枚、李丹忱、宋新涛、庞绍清、林永堂、韩国栋、王君、姜保国、林高功、卢典胜、黄俊刚、谢华功等指墨画家。

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成立以来,吸引众多志同道合的热爱家乡的文化人士,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家乡的历史文化,成功申请了《王吉故事传说》和《即墨大夫故事传说》青岛市级非遗。在本公司《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报告中,计划建设即墨大夫博物馆和王吉博物馆,传承保护非遗,弘扬青岛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并批准通过。

即墨元代始建有九贤祠,祠中供奉九贤为:即墨三大夫、田单、田横、王吉、王骏、王崇、童恢。特别是即墨大夫和王吉是司马迁等史学家大力褒扬的著名历史人物,其事迹传颂中华大地,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有《即墨九贤》诗云:战国即墨三大夫,田齐世家育双绝。琅琊王氏书圣脉,童恢县令训恶虎。即墨九尊古圣贤,忠义美名代代传。邑中世世出贤达,传统美德播中华。

《即墨大夫故事传说》记述:即墨历史上曾有三位即墨大夫,分别为齐威王时人、齐湣王时人、齐王建时人。三位即墨大夫皆失其名。作为一个英雄群体,其传说诞生于即墨,并在整个山东半岛地区广为流传。

齐威王时的即墨大夫,刚正不阿,勤政务实。由于他不贿赂讨好齐威王近侍,不断遭受贪官污吏谗言诋毁。后来齐威王派员调查,澄清是非,嘉奖了他并“封之万家”,即墨之名遂彰显天下。

齐湣王时期的即墨大夫,正逢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攻齐,连下齐国七十二城。面对五国联军攻城,即墨大夫运筹帷幄,组织防守,在混战中为国捐躯。用自己的牺牲鼓舞了齐国军民士气,为即墨保卫战乃至后来田单大破燕军,赢得了战略支撑点。

齐王建时的即墨大夫,面对秦军大兵压境,齐王建却要西去朝秦,即墨大夫冒死直谏,主张齐国应联合六国,共同抗秦。但齐王建不听,坚持朝秦,最终导致齐国灭亡。

即墨三大夫清正贤能、舍身为国、风骨高洁,位列九贤之首,受到即墨人民尊崇与敬仰。他们的事迹不仅见于《史记》《资治通鉴》《即墨县志》及陈普、袁崇焕、黄宗昌、顾炎武、曾国藩等历代文人墨客诗文,当代文人学者亦多有著述、研究,如《你不得不来即墨的50个理由》《即墨历史文化丛书》等,重建的即墨古城中《即墨古城赋》亦有记述。在即墨马山的即墨大夫广场,还竖立了高约10米的即墨大夫雕像。这些都让即墨大夫故事传说在现代的传承流行有了物质载体。

近年来,由青岛节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组织传承人查阅史料,到平度即墨故城遗址访问考察,并走访即墨文史学者及熟知即墨大夫传说的老人,搜集整理了《即墨大夫传说》系列故事,拟筹备编写剧本,拍摄即墨大夫题材的电影。原即墨市文联主席董安荣与非遗传承人牟宝山共同创作编写《即墨大夫》柳腔剧本,目前已经完成,将为青岛市民打造一场历史文化盛宴。

《即墨大夫传说》是以史实为依据、由即墨人集体创作的作品。这些故事和传说弘扬了中华民族坚韧朴实的性格、舍生取义的情操、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并影响着即墨乃至全国人民,并代代相传,逐渐丰富,至今流传不衰。

《王吉故事传说》诞生于即墨区温泉街道,并在整个胶东地区广为流传。

据史书记载,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今为即墨区温泉街道西皋虞村)。汉昭帝时,任昌邑王中尉。其间,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不问政事,百姓因劳役过重而怨声载道。王吉屡屡上疏力谏,从而减轻了百姓负担。汉昭帝死后,刘贺被迎立为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以天下苍生为念,敬重大臣,勤于国政。刘贺因不听王吉劝谏,在位仅27天即被废黜。

汉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其刚正而敢于直谏的秉性不改。针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官场卖官鬻爵、贪贿成风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不安,王吉上疏劝宣帝选贤任能,从整顿吏治入手,淳厚世情民风。但这些建议不仅未被汉宣帝采纳,王吉因此还受到朝廷权贵们排挤打击。王吉遂称病辞官,回故里即墨读书治学。

王吉一生,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心怀天下苍生;居家清贫自守,淡泊明志,品行高洁自惜。在王吉影响之下,王氏后人不但人才辈出,还留下大量故事和传说。在即墨皋虞葬有王吉祖孙三代的王吉墓群,每年都有来自临沂、绍兴等地的王氏后人前来寻根祭祖。即墨皋虞的“羲之祖居”牌坊,即墨古城的“琅琊王氏祖脉”牌坊,这些都让王吉的故事传说在当代的传承有了物质载体。

《王吉故事传说》是以史实为依据、由即墨人集体创作的系列作品。故事和传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处世典范,表达了中国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情怀,体现了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上高度的文化自信。

琅琊王氏文化始于经学名家王吉,他的儒家思想形成的家风家训影响整个琅琊王氏,后代子孙中出现了孝悌忠信等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祥、二十四悌“王览挣鸩”的主人翁王览等。涌现出王戎、王廙、王邦直等琴棋书画文人名士186位,其中包括书圣王羲之。还有拜相封侯的王崇、王导等。成语“琳琅满目”就是讲琅琊王氏人才济济。即墨皋虞考古发现的26座西汉古墓为王吉祖孙墓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宋吉昊博士在《琅琊王氏起源于琅琊皋虞考述——兼论王羲之

之“先墓”问题》一文中道,王羲之《丧乱帖》中提到的“先墓”,王玉池和韩玉涛等不少学者都曾进行研究考证,韩玉涛先生引用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的“琅邪(晋琅邪国约当今山东省旧兖青沂莱四府东南境及胶州之地)王氏”这句话,用以考证王羲之《丧乱帖》中再离荼毒的“先墓”是什么地方的王氏祖坟问题。他断定“从西汉王吉以下,至两晋王览以上者,‘先墓’所在,可能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云‘临沂都乡南仁里’者是也”。

韩先生在此有两个失误。第一,对陈寅恪先生严谨的行文理解有误。陈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特意指出,“晋琅邪国约相当于……”尤其是“晋”和“琅邪国”这种严格的限定词汇。陈先生知道西汉时期的琅邪郡不包括临沂,故特意提出 “晋”,不是秦汉,也不是唐宋;特定的行政区划是“琅邪国”,不是琅邪郡,也不是琅邪县。第二,王羲之《丧乱帖》中的“先墓”所在地不必是“临沂都乡南仁里”,至少王吉,王骏,王崇就都没有安葬到临沂,而是葬在琅邪皋虞。综上,王羲之《丧乱帖》中提到的“先墓”还应该包括埋葬王吉、王骏和王崇的琅邪皋虞王氏祖坟。

另外,从《丧乱帖》中“虽即修复,未获奔驰”一语来看,王羲之因在修复“先墓”过程中没有略尽孝心而难过。“未获奔驰”的原因很多,其中祖先墓地所在地被敌方占领是重要一条。因此,所谓的琅邪王氏“先墓”所在地,无论是王玉池先生认为的洛阳,韩玉涛先生认为的临沂,还是本文提出的琅邪皋虞彼时都非东晋辖区,就都存在可能性。

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战乱和政治需要而频繁调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琅邪王氏后人又大多是王家迁居临沂以后出生的,而欧阳修和宋祁等大儒在编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又将《汉书》和《晋书》中关于琅邪王氏的历史变迁叙述进行了模糊陈述,致使后世很多学者都误认为琅邪临沂就是琅邪王氏的真正发源地,也使后世学者的学术研究出现了源头性的失误。本文通过对比《汉书》《晋书》中记载的史料和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查阅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论文著述,可以断定,现在有史可征的琅邪王氏发源地只能是西汉时期的琅邪皋虞而不是琅邪临沂,因为西汉时期的临沂不属于琅邪郡,而是隶属于东海郡。由此可以推演出另外一个结论,就是王羲之《丧乱帖》中所谓的“先墓”所在地已经不能仅仅限于王玉池和韩玉涛两位先生所提到的洛阳和临沂了,还应该包括西汉时期徐州刺史辖下的琅邪郡皋虞国,即现在的山东青岛市即墨区温泉街道皋虞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杭州、苏州不只是看西湖、园林的美景,更主要的是倾听西湖、园林的故事,如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雷峰塔,苏东坡的苏堤、白居易的白堤、岳飞的岳王庙等。还有如苏东坡犒赏民众的东坡肉、西湖醋鲤、济公爱吃的叫化鸡等名吃,无不体现了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即墨历史悠久,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像即墨大夫和王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故事演变成“一鸣惊人”和“弹冠相庆”等成语故事,已经成为青岛即墨一个文化宣传的名片,将是青岛文化旅游的一个重头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更应该大力发掘即墨大夫和王吉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有信心让世界各地来青岛的游客,了解和热爱青岛的历史文化,让青岛家乡人走到世界各地更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宋吉昊:《宋吉昊书学文存》

《即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