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先打败强大的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只因这九字真言

朱元璋在心里一直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攻下南京做了根据地,也因此在攻打时消耗了他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也因祸得福,郭子兴和儿子和小舅子都在攻打南京时死了,他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了这支红巾军的一把手。在攻打完南京以后,可以说他手上要权有权,要人有人,要地盘也有地盘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很有实务的割据势力了,所以韩林儿所代表的朝廷对朱元璋高度的重视,一再的给朱元璋加官进爵,虽然朱元璋的野心也慢慢的被有心人给看了出来,但是他继续的拥立韩林儿,朝廷上也暂时没有能力去处理他,所以两者都相安无事的继续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

朱元璋希望把南京作为他的根据地,进一步进行扩张,但同时他也时刻牢记朱正那个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知道要一统天下这事得慢慢来。他认为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军队的形象,所以在当时攻打镇江的时候,他特意命令徐达及手下将士的攻城要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滥杀无辜,不得骚扰老百姓,甚至要拿"秋后算账"这种办法进行威胁,以致后世有传言说朱元璋的军队都已经把整个镇江给攻克下来了,城里的老百姓却还一无所知,城里也完全不像刚打过仗似的乱成一团。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当时的割据势力比较有名的还有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也是当时红巾军的一支,只不过他们一直在南面发展,而且很早就建立了政权。陈友谅在早期的时候也是从基层的小兵干起,凭借的战功一步一步的被上司所看重,从而担任将领,但是随着他的职位的升高,他的野心也不断的鼓胀,他趁着内部政权矛盾的时候,杀了有功之臣,然后自立为王,扯了个傀儡的皇帝。陈友谅在自己的位置稳定以后,干脆就直接把那个傀儡皇帝也给杀了,自己直接当了皇帝。陈友谅传说就是个打渔的,他能够这么快速的登上帝位,全部依赖于他的狠绝。

张士诚和陈友谅和朱元璋都不同,他的这支军队跟红巾军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他实际上是一个盐贩子,也就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之所以拉起一支队伍来也就是不想让人家欺负,他的最大愿望也就是靠着这支队伍守着这么个小地方,自己当个土皇帝,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什么称霸天下,统一全国这想法在他的脑子里从来就不曾出现过。所以有人戏说三个人当中,最富足的就当属张士诚了,其实这也合理,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商人。他对元朝的态度不像张士诚和朱元璋那样的拼命抵抗,它的唯一宗旨也就是可以捞到好处而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就可以。

如果从三个人的名号来看,陈友谅当了皇帝,张士诚也自封为王,而朱元璋只是个受朝廷封赏的大将而已,这名号叫起来远没有他们俩个人的响亮。但是如果就从实力来论,三个人的实力是只有张士诚弱些。所以这两个人成了朱元璋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朱元璋首先选择进攻实力较为强大的陈友谅,实力最强最大威胁也更大,而且陈友谅具有勃勃的野心,即使朱元璋不主动的进攻的话,他也会有所行动,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考虑不如先下手为强。朱元璋和陈友谅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朱元璋得民心,他早在滁州的时候就有意识的让军队树立良好的形象,尽量的不要骚扰百姓抢夺财物等等。其实他有军心。陈友谅虽然是个皇帝,但这个地位来得言不正名不顺,他是靠阴谋诡计和狠毒的手段抢来的,朱元璋则不同,他的所有权力都来着光明正大的接手的,可以经受得住考验和别人的推敲。两个人在鄱阳湖大战了半个多月,死伤无数自不必提,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者是朱元璋。

灭了陈友谅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张士诚,他论实力比起陈友谅差了太多。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注并没有像打陈友谅时那样的激进,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逐步的把东吴的势力一一的化解,最后才打到了张士诚所在的江平城。张士诚虽然没有什么野心,但是作为一方霸主,他也有自己的骨气,他誓死不降朱元璋,城被攻破以后,他继续带领着人进行巷战,最后还是被朱元璋给俘虏了。被俘后的他也没打算向朱元璋低头,最后的结局是一代枭雄被朱元璋乱棍打死。陈友谅和张志诚的平定为明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