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拼贴|1967年的枪炮与玫瑰,历史老照片与古典绘画

文|元青寻

拼贴的也许就是一个意向?

一张画,一幅照片,一段段历史汇编,半个世纪后的中国,我在此时此刻回溯,故事从这张拼贴画开始!

©failunfailunmefailun

左边照片:

马克·吕布(Marc Riboud)在华盛顿抗议活动期间拍下了这张经典照片《枪炮与鲜花》——17岁女孩简·罗斯·卡米尔(Jan Rose Kasmir)用鲜花对话冰冷枪炮的经典瞬间(Jan Rose Kasmir protest)。

1967年10月21日,数千名示威群众呼喊着口号冲向五角大楼,在华盛顿,一次反对越南战争的和平集会变成了暴力冲突。

右边绘画: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玫瑰的灵魂》(1908年),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

在地球对面的中国,法国摄影师索朗日·布朗,用照片描绘《中国记忆:1966》。

1967年至2018年,未来已来,人类的文明在枪炮与鲜花中,走向何方?

寒光闪闪的利刃与浪漫的带刺玫瑰,正是对世界范围內冲突与暴力的警示吧?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写到:“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诗圣的诗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典范,他借古喻今、悲天悯人、批判现实。这句话的大意是:遭逢乱世,流荡漂泊,人薄命微,偶然生还便感动庆幸。

当我们回过头再看看现实生活,“飘荡”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

枪炮有寒光,玫瑰带微露。

风起浪涌时,飘零各自飞。

诗意难栖息?人心尘埃里。

幽影水无痕,云填空谷深。

——元青寻《枪炮与玫瑰》

想起杜甫,想到崔,仿佛看见这运输着枪炮,那一朵朵玫瑰在绽放。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全在诗里……

这……只是……一个意向!

艺屿EYESVOT(Eyesvot),泛文史创作群组(鱼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