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再改小说是希望“100年后还能看”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已是94岁的高龄。如今的他拥有众多头衔。如果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在金庸的生命中有两个明显的主题——办报和武侠。

办报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少年时,虽时局动荡,但金庸始终没有中断学业。1944年,他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金庸先后在《东南日报》、《大公报》、《新晚报》任职。

1959年,金庸与沈宝新共同创办《明报》。在《明报》发刊词中,金庸表明了《明报》的立场:维护“公平与善良”。

《明报》创办初期,条件艰苦,惨淡经营。金庸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使《明报》得以维持。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香港。《明报》倾力倾情报道,借评论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4年,《明报》已具备中型报纸的规模,在香港报界建立起独特的风格,尤其在知识分子和一些政府官员的心目中地位甚高。身兼《明报》社长、总编辑、主笔的查良镛,也成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报人和较高知名度的社评家,并开始活跃于海内外传媒界。

1993年,金庸宣布正式退出《明报》。此时的《明报》已经成为香港最具影响的报刊之一。

武侠

事实上,金庸的武侠和他办报的经历是相伴而生的。

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连载了574天。“镛”字拆成两半就是“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

1956年1月1日起,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在《香港商报》连载。

在金庸离开《大公报》前,还曾编过《绝代佳人》《不要离开我》《兰花花》《欢喜冤家》等电影剧本,《绝代佳人》《兰花花》先后被拍成了电影。后金庸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从报纸编辑改行电影编剧。

有人说,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支撑《明报》大业;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便有了《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查良镛却在1972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

晚年的金庸再次开始修改15部已成经典的小说,让段誉不再痴恋王语嫣,让黄药师和梅超风暗生情愫,甚至要否定掉自己非常喜欢的韦小宝,“因为它教坏年轻人”。在媒体披露的修改计划中,他力图史实准确,感情写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再改小说是希望“100年后还能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