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怀才不遇,朝廷有没有冤枉他

苏轼(苏东坡)一生仕途颇为坎坷,21岁进士及第,25岁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29岁任判登闻鼓院,35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京,任杭州通判,38岁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41岁调任徐州知州,43岁调任湖州知州,44岁在湖州知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京,随后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49岁被召还朝,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同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53岁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55岁再次被召回朝,同年被贬为颍州知州,56岁任扬州知州,57岁任定州知州。58岁再次被贬,任宁远军节度副使。61岁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64岁时逢宋徽宗年间朝廷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逝世。

苏轼为人率真,敢直言,又固执己见,不论新派的王安石为相还是保守派司马光为相都不喜欢他,在朝中他肯定是呆不下去的。苏轼自己觉得怀才不遇,那么他真的有才吗?

苏轼的文学才能自不必说,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方面造诣颇深。但才能高和为官清廉不代表就是好官。为官一任,应平安一方,造福一方。地方为官应时刻有替天子巡牧之心,安抚百姓之举,劝课农桑水利诸要,刑狱诉讼晓民以理。年轻时候的苏轼写过一篇《六国论》(和中学教科书上的《六国论》不同,教科书里那个是他爹苏洵写的),文中说“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全文突出强调 “士”的作用,指出春秋战国卿相皆争养士,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写下如此简单幼稚的言论,可见在京城为官时候,苏轼缺乏放眼天下,为朝廷谏言分忧的能力。

苏轼任地方官的时候同样没有多么出色的政绩,后人能记起的是苏轼在杭州动用民工20万,挖西湖的淤泥修筑长堤,后人称为“苏堤”,苏轼也在颍州西湖、岭南西湖筑堤,于是有“东坡处处筑苏堤”。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黄狗),右擎苍(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样的骑马打猎,或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样的怀才不遇。而同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被贬潮州刺史期间,除了路上发几句牢骚,到任之后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廷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使当时的蛮夷之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世潮州人为感念韩愈,潮州的江山都姓了韩: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等等。

苏轼是一个出色的文人,却不是一个好官,这才是他一生“怀才不遇”的根本原因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