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我做着正确的事情,为什么得到一个错误的结局?

如果你对年轻的商鞅说万事都有着因果报应,他肯定会嗤之以鼻,但是,你若对流亡至魏国的商鞅再说这句话,他一定埂咽着感慨着世事无常。他年轻的时候变法得罪了太多人,光顾着无限风光了,却没有善待未来的自己。

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之后,意气风发的商鞅干起活来浑身是劲,列出一堆政令。他是坚定的法家拥护者,认为法不严明,则国不安泰,这一点也完完全全地体现在他的政令里。翻看商鞅的政令你就会发现诸如“腰斩”、“连坐”类的词汇反复夹杂其间,讲究酷刑的震慑。未驯服的百姓就像野兽,行举妄为,目无纲纪,把他们拉倒马戏团暴揍一顿,立马服服帖帖。

政令已经撰好,最关键的就是怎么保证能够顺利实施。很多时候,并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商鞅作为一个高超的改革家自然深谙此道,他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柱子,宣传说,只要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去,我就给他十金。看热闹的百姓都十分诧异,这个人莫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就这样白白送钱。一个人也没去动那根柱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把柱子搬到了北门,商鞅很痛快地给了五十金。他借此立信誉,为接下来的变法铺垫。这不同寻常的举措也透露着商鞅内心坚定的信念——敢为人先的人,做的事必然与众不同。在商鞅的法令颁布之后,在秦国境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中一大半都是反对的声音,剩下的基本都保持怀疑的态度。秦人一下子感到不适应,条条框框划出的界限是如此窄小,以至于他们都不能够自由翻身了。但是,商鞅一旦在这片反对声中妥协的话,前面的铺垫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他拿出了一个改革先驱应有的狠劲。谁触犯了法令就处以酷刑,上到天子,下到百姓,一视同仁,很有朱元璋那种拿着屠刀旋转,看谁不爽就宰谁的风格。正巧不巧,第一个犯法的权臣是太子,商鞅虽有着秦孝公撑腰,但是,太子终究还是太子,金贵之躯要是被砍残废了,不等他上位,怕是他老爸就要先动手清理门户了。于是,他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在他脸上刺字,对他的属官公孙虔处以酷刑。

在改革的风口上,太子党似乎是和商鞅杠上了,没过多久,公孙虔再次以身试法,挑衅商鞅的权威。年轻气盛的商鞅青筋暴起,决定玩票大的,向这群暗地里的反对者示威。他上纲上线了一回,借口抓住了公孙虔,对其施行了劓刑。劓这个字很形象,就是拿把刀把鼻子割了。没了鼻子的公孙虔对商鞅的仇恨是一天比一天深,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想着怎么杀商鞅。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它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突然爆发,给予致命一击。

改革成效显著,连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领导都给秦国送来祭祀的肉,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天下的诸侯也都闻讯而来。秦孝公高兴地嘴都笑歪了,越发觉得自己离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越来越近了,看商鞅也越来越顺眼。

这是商鞅最得意的时候,他被封为了商君,有了自己的领地。尾巴翘上天的商鞅需要人来敲打一下,于是,赵良来了。他一见面就和商鞅说,您处境危险,宛如早晨的露水,阳光一来就要蒸发人间了。商鞅还沉浸在自己建立的功绩之中,沾沾自喜,人生得意须尽欢,哪能听得下去这些逆耳忠言。

所以,商鞅悲剧了。秦孝公尸骨未寒,太子登基为秦惠王,当初被他割掉鼻子的公孙虔第一个跳了出来,举报商鞅造反。秦惠王的反应实在奇妙,查也没怎么查,就下令逮捕商鞅。新君根基不稳,商鞅这样功高震主的权臣实在碍眼,说什么也要拔去。

没多久,商鞅于反抗中战死,尸体被秦惠王五马分尸。秦国一统天下全靠着商鞅变法的牢靠基础,只是商鞅得罪了太多人,才落得如此下场,但是,若不是得罪这么的人,他的变法还可以成功么?

参考资料:《史记》 原创:晓青,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