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曾有一座古城,名曰“啮桑”!

每次到汉皇祖陵,听刘家后人讲解刘邦家族从大梁迁丰的经过说:刘邦祖上为魏国大夫,为避战乱从大梁来到丰县城西的小村隐居,到刘邦父亲时又到县城做起小生意……这种解说听起来总感觉过于粗略,而且掺杂着过多的传说与演绎,把历史上刘邦家族从大梁迁来丰县的历史史实给淡化了。

《汉书•高帝纪》:“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

刘向是刘邦四弟刘交的四世孙,生活在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对自己祖上历史的研究应该是认真严谨的,刘向考证刘氏起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秦时恢复刘氏姓,这早已形成刘家后人的共识。关键是“自秦获于魏” 、“涉魏而东,遂为丰公” 、“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这三个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和认识。现在考证还原这段历史,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就是说,必须把刘邦祖上从大梁迁丰的事件放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去分析考证,才能科学客观的认识这段历史,

考证这段史实,必须首先弄清楚丰县的历史。

丰县最早出现于历史典籍中是《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但在目前丰县县域或者说沛县县域西南有一个地方在刘邦出生百年前就已经被世人瞩目,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这就是啮桑古城,战国时期的啮桑会盟就是在这里。可以说,啮桑城是目前丰县县域或者说沛县县域西南最早被记载入历史的地方,它的建城历史要早于丰邑城和沛城,历史上的沛城在微山湖附近,和沛城北面的两个沿湖而建的胡陵、方与古城一样,都已经沉入微山湖了。

啮桑,掩埋在黄沙之下的历史古城

《史记•秦本纪》: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啮桑。

《史记•六国表》:秦惠文王更元二年,相张仪与齐、楚会啮桑。

《史记•楚世家》:秦使张仪与楚、齐、魏相会,盟啮桑。

《史记•魏世家》: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

《史记•田齐世家》: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啮桑。

《史记•张仪列传》: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

《史记•索引》注释啮桑:“在梁与彭城之间也”。大梁,魏国的首都,今天的开封附近。彭城,是当时宋国的首都。啮桑,县名,或曰城名。清代书籍《方舆纪要》记载徐州沛县西南有啮桑亭。啮桑古城的具体位置,可以参考以下古地图(来源网络)。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秦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要在啮桑会盟?

《史记•魏世家》:“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这是公元前323年的一件大事,是年魏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襄陵打败了魏国,为了防止战争扩大化,维护各诸侯国的利益平衡,于是各诸侯国在啮桑开了一个“国际会议”,商讨当时的“国际形势”。战国期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原因不是我们本文关注的重点,关注的是这个事件中涉及的两个地名:襄陵、啮桑。

襄陵,据《汉书•地理志》注,原本是宋国的地,因为埋葬了宋襄公而得名战国初年被魏国夺取(今天在河南睢县一带),公元前352年,魏国在此大败齐国、宋国、卫国的联军,确立魏国中原霸主地位。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公元前323年,楚国在襄陵又大败魏国,夺得城邑八个,楚国于是信心大增,准备趁势进攻齐国。可以推测,对楚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追求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霸权,魏国已经不是大障碍,东方真正与楚国匹敌的对手是齐国,秦、齐、楚三大国主宰天下的形势已经确立,魏国被踢出战国诸侯争霸舞台的重大标志就是这次楚魏襄陵之役。只有楚国、秦国、齐国三大国在协商后划定势力范围,楚国在东方的霸权才能获得保障。楚人在襄陵的大胜震动天下,可以说啮桑会是在这次大战的阴影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关键是为何选在啮桑会盟,啮桑当时是属于魏国?、齐国?、楚国?,还是属于三国地缘交界的宋国?如下图(来源网络,约公元前333年—279年战国形势图)。

从古代和现代会盟谈判地点的选择特点来看,应该是啮桑当时属于宋国,会盟的地点不能选在楚、魏、齐三个当事国,只能选在一个中立国,另外一个原因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也高度关注这次会盟,相国张仪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赶来参加会盟。这也说明,当时啮桑城建设的还可以,在周边地区很有影响力。

那么,啮桑城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我们再看一个有关啮桑的资料。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攻丰,击秦军砀东。还军留及萧。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定魏地。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取之。攻啮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得单父令。夜袭取临济,攻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雍丘下。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自初起沛还至砀,一岁二月。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周勃在刘邦起义后一年零两个月所参加的战事。就是说,在刘邦当初称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从高祖进攻胡陵,攻下方与。方与反叛,周勃跟他们交战,打退了敌军。之后进攻丰邑,在砀郡东边攻打秦军,军队回到留县和萧县。再次进攻砀郡,把它攻破了,打下了下邑,周勃最先登上城墙。高祖赐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进攻蒙、虞二城,都攻下了。袭击章邯车骑部队的时候,周勃立下等功。平定魏地后,进攻爰戚、东缗,一直打到栗县,都攻占了。攻啮桑时,周勃又最先登城。在东阿城下攻击秦军,把他们打败了。追击到濮阳,攻下甄(倦)城。进攻都关、定陶,袭击并攻占了宛朐(渠),俘获了单父的县令。夜袭攻占了临济,进攻寿张,又往前打到卷县,把它攻破了。在雍丘城下攻击秦军将李由的军队。进攻开封时,周勃先到城下,立了战功。后来章邯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并杀死了项梁。沛公刘邦和项羽领兵向东回到砀郡。从在沛县开始起兵到回至砀郡,共一年零两个月。

从一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周勃连续攻下了十多个城池,这些城池现在看来都是以丰县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地方,其中就有啮桑城,而且攻取啮桑城时,周勃是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头。

在冷兵器战争中第一个攻占敌人阵地的人可是头功。原因很简单,一是攻城战很艰苦,二是第一个上城的人,双方的部队都能看见,对士气和信心的激励、对敌人信心的摧残都是决定性的。当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情况很多,所以,第一个攻上敌人城头的风险很大。攻取啮桑城时,周勃作为主将率先攻城说明啮桑城不好打啊,久攻不下,周勃打红了眼,光着膀子就冲了上去。

那么,啮桑古城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根据丰县的地理地貌来分析,啮桑古城的位置应该在华山或者栖山附近,因为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山和栖山都还存在,是丰沛平原上的制高点。

中国古代对一座城市的建设,很重视选地。在选地时要考虑风水,如左有山,右有水,南低北高,城市后部依山为最佳。一个城市一出南门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这样才气势宏伟。“前平后靠”,傍山侧水,都是最佳的地势。所以说,根据古地图标注的位置、古人建城的原则和今天丰县和沛县的县域边界来看,啮桑古城应该在华山或者栖山附近,或者在两山之间,也就是今天华山镇或者沛县栖山镇。可以想象,啮桑城依山而建,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限制,城墙不可能多高大,但站在城楼俯瞰丰沛平原,很有雄踞一方的气势。

啮桑古城是如何消失的呢?先看一首汉武帝写的《瓠子歌》: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驰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汉武帝的《瓠子歌》,是与一条瓠子河有关,瓠子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春秋战国时期称濮水,因其河口在濮阳得名,秦汉时称瓠子河。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的五月,黄河在濮阳瓠子决口,东南注巨野(今山东巨野县),入淮泗,使十六郡的百姓受到严重灾害。当时汉武帝曾发动十万人堵决口,可是没能堵得牢,还是常常决堤开口,造成下游的百姓叫苦连天,流离失所。汉武帝东巡时触景生情,就用当时流行的楚歌体,作了两首悲壮、苍凉的歌辞,这是其一。这首歌中表达了汉武帝什么思想我们不去研究,关注的是“啮桑浮兮淮泗满” 这句话,这句话中提到了“啮桑”,说啮桑城被黄水淹没了。当时,被黄水淹没的地方很多,丰县城、沛县城肯定是在劫难逃,但汉武帝唯独提到“啮桑”, “啮桑”在汉武帝眼里已不在是一个城池,它发表者黄河中下游那些受黄水之害的膏腴之地了,啮桑城可能就此消失的漫漫黄沙之下了。《后汉书•王梁传》有这样这样的记载:梁进与杜茂击佼疆苏武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这句话中“楚沛” “大梁啮桑”中大概念词语与小概念词语混合,如何解释,是楚国的沛县、大梁(魏国的啮桑,魏国又称梁国),总之,这是一个模糊的记述,把“大梁”和“啮桑”并提,作者认为只能泛指魏国土地罢了,是一种修辞手法。《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王梁是东汉初年人,是刘秀手下的大将,生活在汉武帝写《瓠子歌》时后150年左右。那是啮桑古城可能不存在了,只是地理上的一个概念。

作者:石培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