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旺读《论语》63:孔子的育人之道——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2500年前,当教育还没有成为国家建设的组成部分时,他开创了中国私学教育的先河,随时随地开展教育,与弟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门下弟子非常了解,倡导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化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都赶不上!”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很难与人协作相处。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跟我一起学习,大家共同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认为育人之道首先要激发每个人内在学习与进取的动力,这种内在动力足了,才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真正的人生成长。孔子说:“如果求学者内心没有主动探索而希望获得解惑的强烈愿望,我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求学者不是经过了冥思苦想只是找不到表达方式,我也不会去引导他。如果我告诉了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求学者不能类推事物的其他三个方面,做到举一反三,我不会再教导他。”

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都很优秀。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了符合道义的事情就马上就去做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就去做呢!”孔子的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需要与父兄商榷,谨慎而行。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到了符合道义的事情就要马上去做!”

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有个性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去做,让他行动快一点;而子路个性激进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孔子就是根据弟子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他的弟子。

孔子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交流与教导的内容需要因人而异,说:“中等以上的人才,可以和他谈深层次的人生之道;中等以下的人,不要立即和他谈深层次的人生之道,否则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对他有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