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人口超四亿,为何抵抗英法联军时只能出兵三万多?

自从秦始皇创建统一封建王朝以来,我国共历经秦、两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八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余割据政权、偏安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则不计其数。在这些封建王朝中,若说国力最昌盛,汉唐当之无愧;若说人民最富裕,非两宋莫属;若说对外最霸气、最有骨气,大明第一;若说总人口最多,大清可以碾压秦汉、隋唐、两宋、大明之总和。嘉靖、道光年间,全国总人口居然突破四亿,而且还呈增长趋势,这让唐朝极盛时期的6000万、大明顶峰时期的1亿,情何以堪。秦朝就2000万,和清朝压根不在一个级别。

清朝人口众多,这有目共睹,但有意思的是,清朝军队数量却是有史以来最少的一支武装力量。咸丰时期,总数约为60万,其中八旗20万,基本驻扎在大城市里面的“满城”;绿营约40万,分驻全国各地,防止地方动乱。军队总数不多,能投入战场的兵力则更少,八里桥之战时,清军僧格林沁、胜保、成保等部队合计约3万。要知道,秦国王翦攻灭楚国,用兵60万;隋炀帝征高丽用100万;永乐征伐蒙古用50万。那么,人口远超秦汉、隋唐、大明的清朝,为何在八里桥之战中只能投入3万军队呢?一起来看看。

其一、清朝人口众多之现实及其政权性质,影响到其军队数量,兵力太少。中国陆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差异很大,若想维持统治,一支人数众多且装备优良的常备武装力量必不可少。所以,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总兵力一般都是百万级别,最多时候居然达到280万,即是明朝永乐时期。那么,这些王朝为何可以拥有这么多军队呢?这些军队的军费开支从何而来呢?这主要是得益于“军屯”、“均田制”、“卫所制度”之实施,搞“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军队平时种田为生,战时则自备武器和粮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那么,清朝可否这么做呢?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清朝人口规模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若是还大规模搞“军屯”之类的“兵农合一”制度,估计大清会提前成为历史。此外,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且入关时多有“屠戮”,所以在主体民族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不可能放心让汉族地主拥有武装,否则满清可能会被逐出关外。

其二、驻防分散且主力南调镇压太平军,留在北方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很少。号称拥有60万军队的大清,对于英法联军8000人而言,数量优势碾压。不过清朝却很难调集一支数量成规模的军队,这与清军之兵力部署,以及主力南调有很大关系。既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在内心深处就缺乏“安全感”,时刻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被汉族武装力量赶出山海关,回到冰冷的东北森林去“打猎”。所以,清朝在每一个城镇都会驻扎军队,对基层社会实行严格的“警察统治”,这就导致了兵力部署上过于分散,想要全部调动相当困难。此外,清朝当时正在镇压太平天国,主力部队集中于江南,且在1858年、1860年被陈玉成和李秀成击溃,已经不堪一用。主力南调后,北方留守的部队,除了僧格林沁蒙古马队一万余人,其余战斗力几乎为零。

其三、地方势力坐大,曾国藩等湘军统帅不听调遣,清朝无生力军可用。1860年春,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突袭杭州,待钦差大臣和春分兵救援之时,立刻杀回天京,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和春、张国梁等要么自缢、要么阵亡。此时,清朝在南方再也无正规军可用,也无法从全国抽调成建制部队去增援江南战场,咸丰欲哭无泪。因此,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武装力量便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绝对主力,是清王朝的“南方堡垒”。不过,这些湘军统帅并不是咸丰可以随意调动得了,他们虽不敢公开违抗圣旨,但却可以找各种理由加以搪塞。当英法联军进犯天津白河口时,咸丰皇帝下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派兵北上勤王,不过曾只派出2000人,八里桥大战时都还没到战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晚清的军事体系已经紊乱,大清“无兵”可用,“无兵”可调。

其四、事发突然,且对外有妥协意图,备战不充分。在民族危机面前,若是团结一致且对外持强硬政策,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也不至于只能出动3万军队,这对8000英法联军没有任何优势。不过,清政府压根就没想过英法联军会突然袭击大沽口,还很快占领天津,并直接往北京开进。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其中有“公使进京”条款,这让天朝上国思想浓厚的清帝国很难接受,于是便想“修约”,强迫外国公使去掉“此项”,并以扣押公使之形式向英法列强示威。清政府认为“扣押公使”乃是小事,不可能会掀起很大国际风波,况且僧格林沁还在大沽口击退联军,大清兵威正盛;若是再适当妥协,估计英法两国将不会再追究“此事”责任。不过,事与愿违,英法两国则正好以“扣押公使”和“修约路线”为借口,突袭大沽,占领天津,而后直接开往北京。

总而言之,当英法联军突袭大沽之时,本就兵力不多且部署分散的大清能凑出近3万人的抵抗部队已经是极限了。不过,这3万人在八里桥之战中被现代化装备的英法联军像“宰羔羊”一样吊打,号称“满万不可战”的八旗成为过去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