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一国之主,不管多么繁忙,为什么每年还要下地当一天农民?

清朝的一国之主,不管多么繁忙,为什么每年还要下地当一天农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一个人多么厉害,都是需要吃饭的,不吃饭还能活的就不是人了,那是神仙。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到现在还传承着。

所以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耕。在清朝初期,雍正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曾经为了讨父亲康熙的欢心,命令宫廷中的画师绘制了一幅《耕织图》送给父亲。康熙是十分重视农耕的,所以雍正这一个行为让康熙十分高兴。

这套图一共四十六张图,在这套图当中的主人公都是雍正。他打扮成农夫的样子,还叫上妻子儿女一起,出现在画中。不单单如此,雍正还亲自动手写了46首诗提到画上,委婉地将自己恬淡生活、钟情平淡传达给父亲。

康熙皇帝果然被雍正这一番作为给打动了,最终也为夺嫡之争给雍正加了分。

清朝统治者虽然都出身满族,属于游牧民族,但是牲畜他们都需要吃粮食,再加上入关之后深受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三百多年的统治中,农业都是统治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到了仲春,皇帝都会从繁重的政务中起身,带领文武百官从朝堂中走出来,去先农坛耕种。

首先要宰杀牲畜祭拜先农神,然后皇帝脱下龙袍,换上亲耕服就要开始劳作了。在先农坛的旁边有一块一亩三分大的田地。换好服装的皇帝来回犁地三次就下场,坐到椅子上观看朝臣们耕地了。

这个习俗从顺治皇帝开始。十七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顺治皇帝第一次到田地里耕种,而康熙将这个习俗制定成为一个制度,成为皇帝们必须要做的事情。经过很多年的传承,这个制度也就成为了一种仪式,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只是用这个仪式来表现皇帝重视农耕,给天下的百姓做一个表率。

为了这套仪式,内务府和参与的官员要提前准备一个月。不能怠慢了皇帝,也不容许出皇帝之外任何人什么差错。雍正皇帝亲耕的时候,除了他本人一只手扶犁头,一只手举鞭子之外,还有六个大臣帮他扶犁头。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24个年过六旬的老农民帮助雍正皇帝扶犁。这二十四个人是从各地严格挑选出来的,还受了专门的礼仪训练,不能在皇帝的面前丢失了礼仪。

田地里的泥土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事先处理过的,要先打碎筛选,这样皇帝耕种的时候就不会很累了。就算为了皇帝的舒适准备得很周全,但是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在嘉庆皇帝亲耕的时候,他的耕牛根本就不给他面子,死活不走。没有办法只好换一头牛,没成想换的这头牛还是不愿意动弹耕地,大臣们只好硬拉着这头牛在田里来回走了三圈。

嘉庆皇帝开完场,轮到这些大臣们上场了,这些耕牛还是不配合他们的工作。嘉庆皇帝吧,好歹还有人帮他,到了这些大臣只能自己手足无措,好好的一场仪式就这么成了一场闹剧。

嘉庆皇帝回到宫里睡觉的时候,简直是越想越气,实在是太出糗了。于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把与亲耕仪式有关的官员全部处罚了。

本来畜生就不会听从命令,管你皇帝不皇帝,而嘉庆却把责任全部推给地方官员,这些官员实在是冤枉。相比之下光绪皇帝就十分聪明,大家都居住在深宫当中,分不清五谷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仪式开始之前去了解一下不就行了吗?

粮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在某些贫困的山村孩子们都吃不上饭,我们还是需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