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的时代(2)一个不合时宜的官员在酒桌上干了件犯忌的事,结果......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历史使人明智、使人明德,它不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一处私人会所,花团锦簇,一座喷水池立在正中央,宴会厅内,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美酒佳肴丰盛多样,金盘对对插名花,玉碟层层堆异果。进出的宾客全是高官王爷,大家推杯换盏,杯泛流霞,尽斟着琼浆玉液,气氛沸腾到最高。一场高大上的宴会正在热热闹闹举行。

主人、宋太祖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正在和众王爷以及属下官员们射猎后欢聚一堂。气氛正在高潮上,负责审判案件的推官贾琰一系列溜须拍马的动作让旁人感到不爽,史书上写:琰必怡声下气,动息褒赞,谄辞捷给。具体没有详细描写。反正从他嘴里说的全是好话,哪怕赵光义打个喷嚏,他在递上手绢的同时,就有“你打喷嚏的姿势真优美”等话就递上来。人们虚伪的外表下穿着华丽的宴服, 说的话题也是应酬对方虚伪的心灵,本也可以理解。再说了,溜须拍马是人家的权利和自由,你总不能阻止人家吧。估计确实是拍的太恶心太过分,掉下来的鸡皮疙瘩已经满满一屋了。

下APP,领双11红包

一同参加宴会的判官(负责开封府文字秘书工作)窦偁实在忍无可忍,平时性格刚直的他对善于阿谀奉承的行为非常反感。此时,窦偁完全不顾礼节,冲上前大叫一声,怒骂道:

“贾氏子巧言令色,岂不愧于心哉!”

意思是,你这个姓贾的,这么巧言令色,怎么不觉得羞耻!此言一出,众人大惊失色。这话是说给贾听的,但打的却是赵光义的脸,“您怎么好意思接受这种无底线的溜须拍马,姓贾的小子之所以这么放肆,就是由于您这个市场的存在。”

当然赵光义很不高兴,提前退出了宴会。

就算拍马者说得天花乱坠,听的人心里舒服,也不深究,所以只要脸皮厚,随你怎么说。这就是所谓的“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贾琰。历史上记载贾琰也不是什么明显的小人:

“琰风神峻整,有吏干,佐太宗居幕府凡五年,勤于所职。”

这名同志还是很有家庭教养、很能干的。他这番表现估计是官场的潜规则所致,说白了,就是迫不得已。迎合与蒙蔽永远是封建官场两大不败的法宝。只要行之有术,这两大法宝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显出神奇的效力。如果你能力欠缺、祭不起这两大法宝,那就怨不得别人了。

后来赵光义把这件事上奏给宋太祖,窦偁当即被降为彰义军节度判官,从京城被贬到遥远的西北甘肃。

读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的这个细节,我完全醉了,居然还有这样性格耿直的官员。相比之下,我很惭愧。因为如果是我,此时此刻,我坐在这场宴会上,绝对不会像窦偁一样,这么耿直,让对方下不了台、让被拍马的人不开心、让别人对你产生怪怪的感觉,何必呢?我会这么做:大不了低头只管吃满桌的海馐山珍或者假装接个电话出去了,大不了笑眯着眼睛假装听得很起劲肚子里却深深笑话他,大不了找个话题跟旁边的人咬咬耳朵不让拍马屁的话传入自己的耳朵。总之,我把这么没底线的拍马者忽视过去。

因为我知道,得罪拍马的人是很不值得的。比如大宋名臣寇准得罪了丁谓。一日,众大臣在中书省吃工作餐,宰相寇准不小心把汤汁沾到胡须上,多年好友兼搭档的副宰相丁谓连忙上前小心翼翼为他拂去。寇准半认真半开玩笑对丁谓说,你是参知政事的国之大臣,怎么就做起了仆佣奴才的事呢。这本是熟人之间的玩笑话,但丁谓在大庭广众之下受此奚落,焉能不怀恨在心!就因为一件小事,两人最终反目成仇。再说,他担任过参知政事和枢密使,早已觊觎寇准这个相位多时了。

丁谓是个小人,寇准是个君子。小人的作风恰恰与君子相反,因人而事、因事及人,任何事情都是任性唯己地想做就做,不会分辨这事是否属于自己的本份,也不会注意既有的官格。他因人而事地为了讨好寇准所以做出给寇准溜须的举动,是想增进寇准对他的好感。寇准当面批评他,他就因事及人,对寇准怀恨于心。他认为,我是讨好你寇准才给你溜须,你居然批评我,那你就是对我有意见。后来,丁谓一门心思地排挤并取代了寇准的宰相职位,使寇准遭到贬谪,而且是一贬再贬。

当然,窦偁的运气比寇准要好。赵光义即位后为宋太宗,一次他临幸大名府,召见此时已担任宋州知州的窦偁,当即就擢升窦偁为礼部郎中。七年后,宋太宗再升窦偁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问窦偁:

汝自揣何以致此?

窦偁答曰:

陛下念藩邸之旧臣,出于际会。

意思是说:您是看在我曾是您的老部下的情份上,才提拔我当参政知事的。

宋太宗道:

非也,乃汝当面责贾琰,赏卿之直尔。

不是的,是因你当年曾当着我和诸王的面大声斥责贾琰,说他言词娇延。虽然当时我很不高兴,却非常欣赏你的正直,正因如此,我才提拔你当参政知事。

估计是屁股指挥脑袋,做了皇帝的宋太宗觉得身边不能只是溜须拍马的人,也需要像窦偁这样耿直的大臣,也许只有这样,朝廷才能平衡。

写到这里,

我想起春秋时期的一则史实。

晏子去世很长时间之后,齐景公与臣子们在一起饮酒。齐景公想要玩儿射箭游戏,大臣们很是配合。齐景公一个不小心竟然没射中箭靶,但堂上的大臣们却异口同声地称好。齐景公长叹一声,把弓箭就给扔掉了。

这时,大臣弦章进来了。齐景公对他说:“自从晏子去世之后,我已经十七年没有听到有人指责我的缺点和过失了。今天射箭都未中靶,听到的却都是赞美的奉承话。”

弦章说道:“这是诸位臣子们不贤啊!才智不足者不能看到您的过失,勇气不足者却又不敢犯颜进谏。还有一件事情很奇怪,我听说,大王喜欢穿什么,大臣们就穿什么;大王喜欢吃什么,大臣们就吃什么。大王您是不是喜欢听奉承的话呢?”

齐景公听后说若有所思,对弦章说道:“好!今天你是君,我是臣。”正在这时有渔夫送鱼过来,齐景公就把五十车鱼送给了弦章。

弦章说:“今天说‘好’的那些人,都是想得到这些鱼呀。以前晏子推辞不接受赏赐,就是为了协助大王,所以他能当面揭露大王的过失。现在诸臣阿谀奉承为了谋求私利,所以没中箭靶也是异口同声地说您好啊。今天我辅佐大王没有太多成就,反而接受大王赏赐的鱼,这是违背晏子的道义,借阿谀奉承大王而牟取私利啊!”于是推掉了所有的鱼。

弦章的一席话,是让我们明白:听信恭维、讨好和阿谀奉承之言,会蒙蔽人的双眼,会让人分不清正邪真假,会让人自以为是、骄傲放纵。所以,圣明的君主是不喜听信阿谀奉承之词的。自古以来,那些丧身亡国之君主,身边多是阿谀奉承的小人,而这,就对王国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也如此,很多人在亲戚、朋友、同学之间见面时,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口是心非,就习惯性地开始彼此相互恭维、吹捧,这难道不是阿谀奉承吗?人都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好,喜欢被别人“戴高帽子”,听到好听的话就格外舒服,但却忘记了古人的良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事实既然如此,就千万不可把别人的阿谀奉承当真了。“把没射中靶当成正中靶心”只能是自欺欺人,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无底线的拍须溜马,也许当面不会说穿你,但背后肯定唾弃你;没人格的阿谀奉承,也许现在不会笑话你,但是历史肯定记住你。

相比之下,晋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治理国家也不太争气,但是他们以自我为核心,张扬个性,有自己的风骨,很少有类似于宋朝文人这些没底线溜须拍马的行为,在这方面,我不禁怀念起晋朝的文人们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