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现存最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诗,也是写大海最为著名的作品

在诗词的殿堂里,山水田园诗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山水田园诗源自魏晋南北朝,前期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发展到唐代之后,王维、孟浩然成为杰出的领军人物。这类诗展现旖旎迷人的风光、塑造隽永秀美的意境,语言清丽,风格恬淡,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

谈到这类诗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而史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诗,出自一代枭雄曹操的笔下,那就是《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下APP,领双11红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人才,在文学上造诣也极深,建安风骨指的便是以“曹氏三父子”为代表的艺术风格。“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中如是评价。

而这首《观沧海》便有着建安“风骨遒劲”的特征,且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首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那时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大破东北部的乌桓,斩杀乌桓头领蹋顿,逼迫其余下二十多万大军投降。然后凯旋归来,到了据考证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居高而临下,俯视波涛汹涌的大海,于是心潮澎湃,吟下这首豪情满怀的乐府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海地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极为必要。点出地点是在以往帝王登临过的碣石山,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非普通的山,因秦皇汉武登临,自然不凡。其次,交代了地点既然是山顶,那视角就与在山底、在海边完全不同,是俯视,而俯视显然和仰视、平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俯视就有君临天下之感,豪迈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既然登上了山顶,看到什么呢?自然是大海,曹操从大处落笔,突出大海的苍茫雄浑,“水何澹澹”描绘出海水荡漾的样子,有初次见到大海的惊讶,有赞美大海的美丽。“山岛竦峙”,诗人的视角从广阔无边的大海慢慢收缩,凝视于海中的山岛。这是全景写法,大海一片汪洋,中间有高高的山岛矗立,给人倔强、坚定的感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是对岛上绿植的精准描写。时令已是初秋,山上依旧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中令人有想深入游玩的想法,似乎有无限乐趣等待开掘。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境地。但诗人似乎又不想让人们停留太久。视野很快从岛上又回到海上,笔锋一转,大海风起云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上顿起万丈狂澜,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似乎之前温文尔雅的大海发怒了。正当我们惊讶于眼前洪波巨浪的时候,诗人却又把笔触从苍茫的海上转移到浩渺的苍穹,把我们拽入一个瑰丽、恢弘的想象境界中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于是这首诗中最为瑰丽,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诞生了。日月出东方,落西方,大自然不变的规律,周而复始。但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似乎壮观如日月,也似乎从来没离开过大海的怀抱,似乎是从大海中吞吐出来的弹丸,大海就像母亲一般包容着日月。而灿烂无比、横贯苍穹的银河,在诗人的笔下,似乎也是发源自海底。日、月、银河,这三个大概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的东西,伟大而又辉煌。但在诗人的想象世界里,它们似乎是大海的孩子,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而大海似乎是它们的母亲一般。这种想象,何其恢弘雄伟?同时又让人感到和蔼亲切。这种想象和境界,除了曹操,谁还能有如此霸气,如此豪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乐府诗配乐而作,每一章末尾都重复一遍,和内容没啥直接关系。

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年已半百,他把自己昂扬的斗志、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以及忧世情怀一并写入诗里。这也造就了《观沧海》具有丰富、深邃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出曹操苍劲古直、慷慨悲壮的风格。

关于史上第一首保存完整的山水诗,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