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精品中国水墨的基石——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北宋时期的一位名人米芾(fú),不进精与书画,更是当时著名的书画理论家,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

米芾的成就告诉我们,若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成为大家,就必须全心全意的钻研,不能有其他的兴趣和爱好来分了个体的经理,否则终将学而不精,难成大家。古人有言,善弹琴者,最精通擅长的也不过就寥寥几曲。在书画界,也同样适用,例如:板桥先生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近现代书画大家齐白石擅花鸟、鱼虫,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徐悲鸿擅人物、走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中国书画作品若想成就精品大作,作者必定死专心致志,不会被其他事物扰乱心智。若单纯的投机取巧获取捷径之路,忘却了启迪直接的智慧,是自己“入魔”,无法透彻理解创作的历程,反而一事无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