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签完条约吐血而亡,临终前听到一句话,最后含恨离去

相信很多人对李鸿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中小学的历史课本中的常客,而且每次出现都伴随着“卖国贼”这个头衔。而且大部分人认为,大清之所以会亡,就是因为慈禧和李鸿章这两个卖国贼。而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李鸿章的另一面也逐渐地被人们所发觉。那么李鸿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小编就来带您一起探索一下。

晚清重臣曾国藩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能够准确预言大清不出五十年必亡,明知不可为则不为的赵烈文。还有一个就是李鸿章。而李鸿章升任有两个诀窍,一个是做事,勇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二是做人,主要就是贿赂慈禧、李莲英以及一些满蒙金贵。这还不算李鸿章平时采购馈送的一些西洋玩意儿,就光他每年春节的时候,给上层权贵的“红包”,就多达二百万两白银。

如果不看历史过程,仅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就会觉得李鸿章是个签约条专业户啊。从48岁到78岁整整30年签了30多个条约,从中日平等互惠的《中日修好条约》,签到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马关条约》,所签约的国家,一直横跨欧洲和南美洲,从英国直到秘鲁,而李鸿章自己也从一个青壮年,签成了一个白胡子老汉。

在签完了赔款数目最多,而且主权丧失最严重的《辛丑条约》之后的两个月,李鸿章一命呜呼,在去世当天的俄国公使还赶到了李鸿章床前,逼着已经穿着寿衣的李鸿章,在《中俄交收条约》上画押,但是没有得逞。他的老部下在他瞑目之前,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真真是签约签到死了。

而李鸿章所签的30多个条约中,大多数是不平等的条约,而且囊括了几乎所有中国人想起来就头皮发麻、义愤填膺的那些条约。我们在读到相关的课本里,理所当然的将签字人李鸿章当作了泄愤对象。李鸿章之所以成为签约狂人,一方面是自身的外交能力突出,而另一方面是深得慈禧的信任。

比如说,抗战时候最被人们唾弃的是汪精卫,以及他麾下的汉奸伪军。五四运动中,真正受到皮肉之苦、被学生揍得鼻青脸肿的也是驻日公使章宗祥这样的人。所以说,在很多汉人的眼里,李鸿章就是满清的狗腿子。而到了今天,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维观念的更新,我们获取资料的方便程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客观上为大家全方位地了解历史人物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使李鸿章当年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被人所认可。为李鸿章鸣不平翻案的人,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认为李鸿章身在那个位置,那个时间点,已经尽自己所能做得很不错了,换成谁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甚至还不如李鸿章。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梁启超,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在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里,就写道:“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其实,李鸿章在今天的人看来,主要的黑点就是集中在那些无法设身处地体会的无奈感,这种无奈感怎么体现的呢?比如说,每逢大战只想议和,不想出战,认为主和的都是汉奸;第二,为什么每次打败仗都是你李鸿章去,不去慈禧会杀了你吗?还有第三点,就是在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你不签又能怎样呢,白纸黑字落着你的名字,你就是千古罪人!

这以上这种三种无奈感,恰巧就反映了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的三种倾向,那就是打仗之前,主战是爱国,主和就是卖国;战败后捐躯的是爱国,谈判的就是卖国;谈完之后呢,拒不签字的是爱国,老实签字的就是卖国。这种强人所难的逻辑,都是没有站到李鸿章立场上去想问题,自己辛辛苦苦筹建的海军,明知打不过对方,硬打的话也只不过把子弟兵都打光了,于公于私,都是莽撞之举。

战败之后,光绪慈禧认可这个割地赔款,李鸿章有不签字的权力吗?近些年来,李鸿章的事迹还是那些事迹,而评价却好了很多,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对待历史人物,开始变得宽容,不再刻板的条条框框去强求古人,而是更多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当事人的难处。想想满清当时那个政治环境,晚清官场肮脏不堪,如同没有人打扫的公共厕所,谁待的时间越长,谁沾染的臭味就越浓,被苍蝇袭击的次数也就会越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