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大军的战斗力这么高,与狩猎有关系吗

文:赵序茅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一直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其中的奥妙。古往今来,历史学家、军事学家,都有各自的见解。但很少有人从最本质的角度去思考,这么多人的部队长途跋涉它们吃什么,是如何进行后勤补给的?

鹰猎

首先我们要解决蒙古民族“吃饭”的问题。蒙古族早期经济主要是狩猎业和游牧业,大约在十二世纪就有了“林木百姓”和“有毛毡帐裙的百姓”的区分,“林木百姓”部落从事狩猎活动,“有毛毡帐裙百姓”则经营畜牧业。“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他们是游牧民,同时又是狩猎民,这种复台经济,畜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狩猎业作为补充经济则依附于畜牧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很长时期,但狩猎业没有因为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蒙古人生活中销声匿迹,恰恰相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狩猎业得以延续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生活相当的一部分要依赖于狩猎业。

现代的狩猎多是一项娱乐活动,然而当时确实蒙古骑兵提高战斗胜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那么狩猎业又能为军队带来什么,他们靠什么进行狩猎?我们继续探讨。

蒙古人主要依靠狩猎来渡过饥荒。例如,1445年(正统十年)也先部发生饥荒,1579年(万历七年),察哈尔下了大雪,牲畜大批死亡,又缺粮食,他们主要进行打猎渡过了荒年。围猎是这个时期蒙古地区各部居民经济生活的补充手段,或重要生活来源。“十三至十四世纪的蒙古人,还不能依靠单一的游牧经济生活,必须猎取各种野兽和部分地从事渔捞,来补充食物的不足。作为补充经济,狩猎在蒙古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狩猎就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在战争中也是重要的补给。

除了食物补给外,狩猎也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以狩猎之举,图精兵厉马,是蒙古人操使兵马的手段之一。“围猎在十二世纪时的蒙古人的社会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史书常与战争并提,组织围猎被视为重大行动,有的提到部落上讨论(蒙古简史)。正是这种与战争并提和带有军事演习性质的娱乐活动的围猎,对提高蒙古铁骑战斗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实现一系列军事行动韵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狩猎民族的战斗力绝对是强大的,因为其从小就在练习杀戮,打仗只是把杀戮对象改成人而已,差别不是太大的。当初北美的印第安人打仗也很厉害,白人打不过,后来白人就想出一招:杀野牛!野牛是印第安人的食物,没有食物,印第安人打不下去了,只好投降。

鹰猎现场 马鸣 摄

就狩猎而言,蒙古族有鹰猎和犬猎,其中鹰猎是最老而又最为常用的狩猎方法。用于狩猎的猛禽包括鹰、鹞、隼、鸢、雕、鹗等。关于鹰猎,史料有广泛而详细的记述:“隆冬乏食,抬狼籍以瘭饥,并以饲鹰,久之,鹰竞驯狎,方春鹅雁已至,孛端察儿臂鹰飞猎(符拉基米尔佐夫)。”“及春,鸭来,饥其鹰而纵之捕得鸭雁,枯树尽臭,花术悉腥至不可闻焉(道润梯步)。”可见他们通过鹰猎获得他们食物的一大部分。蒙古人常用的猎鹰又分二种,一种称“俄德勒呼”,专门用其猎获野兔等小型兽类,这种鹰性情凶悍,动作矫健;另一种鹰谓“海东青”,专门用来捕捉雉、秒鸡、野鸭、太雁等飞禽。

鹰猎现场 马鸣 摄

直到元朝建立之后,鹰猎的地位依旧没有任何消弱的迹象。世祖忽必烈在察罕脑儿地区建有小城规模的察罕脑儿行宫(或称白海行宫,又名西凉亭),行宫东北5华里建有昔宝赤八剌哈孙(译为鹰人之城)。据城名可知,这里聚居着很多为蒙古皇室等权贵、捕鹰、养鹰的人户(党宝海,2010)。元朝皇室每年在大都、上都之间巡行度夏,察罕脑儿一带便是皇室放鹰狩猎的优良猎场。

在这个问题上,《马可波罗行纪》提供了珍贵线索:

兹从此州首途,远行三日。三日后,至一城,名日察罕脑儿。中有大宫一所,属于大汗。周围有湖川甚多,内有天鹅,故大汗极愿居此。其地亦有种种禽鸟不少,周围平颇有白鹤、鹧鸪、野鸡等禽,所以君主极愿居此以求畋猎之乐,在此驯养鹰隼、海青,是即其乐为之艺也。”(马可波罗)。

元末红巾军迅速崛起,并三路北伐。元顺帝被迫终止了两都巡幸,“因上都宫阙尽废,大驾不复时巡”察罕脑儿周边大规模的皇室鹰猎活动,至此才宣告完结。

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鹰猎是蒙古军队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战争和日常生活,是重要的食物补给来源,以至于元朝建立,政权稳固后,鹰猎依旧得到高规格的重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