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亲王、藩王和郡王,都有什么区别?答案你万万没想到!

司马懿的第五子司马伷(zhòu)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郡王。公元265年,司马伷被他的大侄子晋武帝司马炎封为东莞郡王。因此,我们认为,把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是从西晋开始的,直到发展到明朝,王爵的等级制度才算趋于成熟。

到了唐代,比较明确的区分了亲王和郡王。实际上在清代之前,都没有将“亲王”二字直接做后缀的,只是王和郡王之分,或一字王和二字王,一般前者以古国名,后者以郡名,或加称郡王。如李治即位前封晋王,唐中宗李显曾封周王,

郡王起源于西晋。司马炎即位后,分封子弟,以郡为国,开始有郡王的说法。后世沿置,成为王爵中次于亲王的一级。比如唐朝就规定,皇太子的儿子,袭封为郡王。亲王之子,除了继承者为嗣王外,其余诸子降封郡公,如果有功劳,可进封郡王。

只有那些有封地的王才能被称为藩王。而亲王、郡王则是爵位,与封地无关。封建社会的爵位一般为王、公、侯、伯、子、男这几种。王爵往往只能赐给皇室成员,而其他贵族最多只能得到公爵。清朝,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是较高一等的,郡王则是第一等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