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新华字典》的人就是他!

1946年2月12日,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春节刚刚过去十天,福建省厦门市政府收到一封电报:“本省接管伊始,国民学校国语教师需要迫切,兹拟在闽南招选二百四十名,能操国语及闽南语者为限。”

当时,二十二岁的林良所就职的厦门《青年日报》关门停办了,他需要重新找一份工作。恰好此时,一位朋友提供了“国语推行员”的招聘信息,林良很快前往应聘。

1946年春天,厦门共有九十多名教师赴台任教,其中有三十多位是前行担任“国语推行员”,林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接受了短期语言培训之后,林良与一同被录用的伙伴们从高雄登陆,来到了台湾。

下载APP,领双11津贴

作为“国语推行员”,厦门青年林良来到台湾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编著一部国语与闽南语的字音对照书。

光复之初,虽然短期内还无法摆脱日语文化的影响,但是台湾的方言已经逐步从家庭走向公共区域。为此,魏建功提出从闽南话、客家话等本地方言入手,对照方言与国语的发音,加快推广国语。

194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给魏建功下达了一个任务,让他将北平的一份报纸迁移到台湾。

1948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三周年纪念日,《国语日报》正式创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语日报》的创刊号上留下这样一段话:“本年一月间,我曾经到台湾来。从北到南,所有主要城市以及山地,我都走到,大致看过。短短十来天的工夫,使我忘不掉而最兴奋的印象,就是到处都能碰见说很好的国语的人”。

在完成了《国语日报》的创刊之后,魏建功回到了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大约五年后,他主持编纂了在大陆影响深远的《新华字典》。

而在台湾,《国语日报》因为坚持在每个铅字上都标注注音符号,成为日后台湾推行国语的有力工具,创办六十多年来,深深影响了几代台湾民众。

曾经的“国语推行员”林良,后来也成了《国语日报》的一名员工,在《国语日报》服务了五十多年。因为致力于儿童读物创作,他成为台湾儿童文学之父,被小朋友们尊称为“林良爷爷”。

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1945》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台湾光复”的影像志。“台湾光复”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窃占50年的台湾回归中国之意。从1946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明确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开始,“台湾光复”一词开始被中国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

《台湾·1945》主要截取1943年至1946年底台湾光复前后“筹备--接收--重建”三大阶段的重要史实和代表人物故事,从政治与军事的接管,经济与社会的重建,文化与教育的正本清源等方面深入探寻台湾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节目精彩视频抢先看

《正本清源》(下)!

首播:11月3日 22:15

重播:11月4日 13:10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