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发动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儿子封藩就国说起。

1370年以后,太祖就陆续分封了包括朱棣在内的他年长的九个儿子,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让这些藩王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当地叛乱,以保边疆稳定。王子们虽然在法律上对属地百姓没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每人可节制人数3000人至15000人三支辅助部队,并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

为了确保对分封诸王的控制,朱元璋在他的《祖训录》中定下了一系列规矩来管束诸藩王。其中有这样的规定:在新皇帝登基三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呆在封地。如果有奸佞当道,诸王得准备自己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命令来驱逐了奸佞,而在完成任务后,应返回封地。

关于皇位和王位合法的继承原则有这样一条规定:原则是继承人应该是长子,并为嫡妻所生。如果这一点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将成为合法继承人。为了让这些家法永远管用,太祖对后代留下严厉警告,禁止他们对他的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而且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

朱允炆上位伊始,就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最担心的就是燕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赐封为燕王。期间,朱棣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使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大增。由于功绩卓著,太祖就让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极高。到了太祖晚年,他的前三子先后去世,这样四子朱棣无论是军事实力上,还是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为此,朱允炆听信齐泰、黄子澄等几个亲信的意见决定削夺诸王的权力,其实主要是针对朱棣。而且先后削夺周、代、岷、湘、齐五王,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朱允炆还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朱棣。朱棣便以朱允炆听信谗言,违背祖训,采取了“清君侧,靖内难”行动,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1402年7月17日,朱棣继承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之后命令大力搜捕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50余人,还全面恢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起兵目的是为了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的根源在于朱元璋的封藩政策,导火索是朱允炆急切的违反祖训削藩改革,最终让朱棣找到了起兵的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