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书体?书法的书体都有哪些?

文:高天晨

我们学习书法,往往会遇到书体的选择问题,从哪个书体入手和学习路线是每一个初学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不同老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不同的地方。

书法和写字的概念不同就在于,后者往往是楷书实用字体的端正书写,而前者是有着丰富的内涵,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书体的丰富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书法的书体都有哪些。

【书体与字体】

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书体和字体的不同。字体是汉字经过历史而演变的不同形态。早期的书体和字体的概念的重合的,如我们知道的字体(书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比如下面“书”字的字体演变。

“书”字的字体演变

隋唐以后,书体的意义又扩展到书法艺术的风格上,如唐代的欧、褚、颜、柳,宋之苏、黄、米、蔡,元代的赵体,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六分半体等等。如下图“书”的不同书体。

“书”的不同书体

所以,书体是由于汉字的出现,随着字体的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最后从字体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义,并逐渐丰富的具有各自独特面目和独特风格的汉字书写体系。比如同样是楷书字体,就有“欧、颜、柳、赵”四种著名的代表性书体。

【篆书】

篆书是一个大的概念,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相传在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甲骨文

商朝·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我们在考古上可确定的35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风格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是刻画的文字。上图为商代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金文

金文(钟鼎文)

商周时代的"金文"或称"钟鼎文"。风格较之甲骨文更加 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石鼓文

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石鼓文,又称籀文。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其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是后来秦代小篆的重要参考依据。

清代吴昌硕临石鼓文

小篆

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李斯小篆《峄山碑》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丞相李斯、胡毋敬、赵高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上图是被称作“小篆鼻祖”的李斯的《峄山碑》

清代 吴让之篆书

【隶书】

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均用小篆。但结构复杂,笔画多弧形,速写不易,民间多用一种较篆而草的、能急就而成的字体,笔画由圆变为方折,把篆书多弧形变为多直形。这是隶书兴起的原因。上图就是称之为“秦古隶”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罪人。从事劳役的人及职位较低的胥使、役吏。)佐书,曰隶字。

所以,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在汉代进入成熟期。

汉朝的隶书产生了众多的风格,之后进过魏晋时期的较长沉寂,到了清代重新受到了重视,并在汉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隶书产生的风格非常多,代表的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我们通常说字体演变,从字体的形态变化来说,都是先说楷书,然后说行书,最后说草书。而按照出现的年代来说,草书其实是比行书楷书要早出现的。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

章草《急就章》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受隶书的影响很大,是“隶变”而来,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或称为“草隶”。

索靖《出师颂》

今草(小草)

王羲之《十七帖》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孙过庭《书谱》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

张芝《冠军帖》

狂草(大草)

张旭草书《肚痛贴》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唐代的张旭、怀素擅长这种字体,称之为草圣,其字一挥而就,气血不断。

怀素草书《自叙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更加狂放,用笔的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

狂草的代表人物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宋徽宗大草千字文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具体可以分为行楷和行草。

行楷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李邕《李思训碑》

行楷的经典字帖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頫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米芾行楷书法

行草

王献之《鸭头丸帖》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王献之《中秋帖》

行草经典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碑帖众多。

颜真卿《祭侄文稿》

【楷书】

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按照风格可分为:魏碑、唐楷

魏碑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魏碑《张猛龙碑》

唐楷

楷书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发端于隋代,后来发展为成熟的唐楷。

智永楷书千字文

唐代的楷书,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玄秘塔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